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篾匠楼长流:竹编一梦六十载 指间技艺盼长流

发布时间: 2020-03-19 09:03:33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全媒体记者 华青 文/摄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楼长流和他的竹编“学生”们。

  楼长流编织的塔篮,颜色鲜亮,样式规整,而且有自己独特的图案。

  拥有悠久历史的竹制品依然保持着特殊的气韵,让人一见生喜。

  楼长流平时就坐在老宅门前的小院内,默默制作竹编制品。

  楼长流在楂林小学授课。

  中国义乌网3月19日讯(全媒体记者 华青 文/摄)一个晴冷的冬日,记者在大陈镇楂林小学,见到了已至古稀之年的楼长流。几句质朴的话语,让我们窥探到一位老手艺人心底最真挚的心愿与热爱。

  寄情竹编六十载

  竹编,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大陈竹子多,竹编工艺有上百年的历史,还曾建有楂林竹编厂。自古以来,就有竹编手艺人走街串巷,以此为生,他们也被称为“篾匠”。

  生于1945年的楼长流是大陈溪后村人,是当地有名的篾匠。楼长流16岁初中毕业后,就跟着师父周云才在楂林学习竹编工艺。最初,学手艺只是为了谋生。

  “主要是家里穷,学这个可以做一些家具、工具,自己家用得上。”楼长流说,在那个年代,竹器取材方便,美观大方,牢固结实,经久耐用,销路也不错。老百姓日常用具很多是用竹子加工而成,如提篮、扁担、鸡笼、箩筐、背篓、筛子、簸箕等等。

  一根竹子,要变成可用称手的器具可不容易。

  楼长流说,竹编制作的前提是选好竹子,对此他很有心得。“要想做出来的东西不被蛀,就要在大雪之后、立春以前砍竹子,天气必须晴朗,而且得在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之间。否则竹子的露水未干或者重新吸收了水汽,做出来的东西就放不久。”楼长流说,如果是做比较贵重的东西,还得特意挑5—7年的竹子,这样竹子纹理细密、韧性最好。

  从砍竹子、破竹块、晾晒、削成竹篾、再到编、织、削、磨,制作一件普通的竹编工艺品耗时良久,期间还必须研究磨具的制作。过程漫长,工序繁杂,足够的耐心和高超的技艺缺一不可。

  比如,“破竹”是竹编制作工艺的首道工序,要想做出精湛的竹编,竹要破得均匀,但纤细的竹丝经常会插到手指里头。“像我现在手上的皮已经很厚,竹子刺进来都没什么感觉了。”一名篾匠,要经过多年磨炼,手艺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楼长流双手厚厚结茧的皮肤,都是岁月和技艺的沉淀。

  就是因为楼长流花心思,手艺好,附近乡邻都爱问他买各种竹制品,还有不少诸暨、浦江的市民慕名而来。他最得意的作品,是传统塔篮。

  因为层层叠叠,形似宝塔,这种现在不常见的竹制品被称为塔篮,常为红色,用于婚庆嫁娶、新房结梁等。楼长流编织的塔篮,颜色鲜亮,样式规整,而且有自己独特的图案。“像这上面几幅就是八仙过海,侧面用了2种不同的花纹,盖子一圈边沿,用七根黑线、八根红线编成,寓意七子八孙,儿孙满堂。”楼长流说,塔篮是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竹编式微但匠心不改

  1983年,楼长流39岁,正是手艺最好的时候。但随着塑料等工业制品的出现,竹编制品逐渐没落。楼长流就在服装市场买了一个摊位,开始经商。但是竹编,一直鲜活在他的心里。

  2010年,受“鸡毛换糖再出发”召唤,已经65岁的楼长流又重新摸起了竹子。说起“重操旧业”的原因,楼长流说:“这是我一生一世的爱好。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门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为了重拾技艺,楼长流勤于练习。他的妻子郭冬燕说,他每天早上从起床开始,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一坐就是半天,常常要到夜里十点半才会休息。冬天天气冷,覆着厚厚一层老茧的手,常常会豁出口子。但楼长流都不在意,他说他就是喜欢。而做好的成品,有人出高价收购,他也不舍得出售。

  2018年龙舟节,楼长流编织了“一带一路义乌出发”字样的竹编作品。楼长流希望在2021年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完成100种样式不同的竹编作品,为党献礼。楼长流最擅长和喜欢的就是编织图案。他说,虽然竹编的纹饰花样层出不穷,但在编织方法上万变不离其宗。他还自创名叫“百花堂”的系列竹编花色,“因为这种花色有100多种。”

  2017年,因为一场民俗展示会,楼长流与当时正在多方了解探访本地竹编老艺人的楂林小学校方结了缘。从此,每周楼长流都会带着他的非遗技艺走进了校园。

  在楂林小学的竹编馆内,琳琅满目的竹编工艺品陈列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2017年5月,在楂林小学承办的全省美术特色课程展示活动中,竹艺课程给参观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8年,在CCTV4《传奇中国节——端午》的现场直播中,楂林小学的小朋友们带着外国学生一起制作竹编香囊……

  楂林小学六年级1班的傅佳琪学习竹编已经3年,她说:“学竹编以前不知道竹条还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像香囊、扇子等等。楼爷爷特别厉害,他做的东西特别棒。”

  楂林小学美术老师虞一清说,楂林小学从2005年开始开展竹编课程,每周一次,每次1.5小时。全校700多名学生基本都参加。“这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竹子的多功能性,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学到新本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能助力竹编这项非遗获得传承。”

  这一切,都让楼长流倍感欣喜。

  命运无常

  老匠人只想把技艺传承下去

  见到楼长流的当天,发现老人家动作有些迟缓。询问他是否要休息时,他拉开领口,露出里面大片的白色绷带说:“没事,现在可以下床了,医生让我走走,活动一下。”

  原来,2018年楼长流过得并不顺。先是检查出了胃癌,好不容易经过手术和化疗,病情稳定。不久后,又和妻子一起出了车祸,身体多处骨折。一年时间里,楼长流在医院病房住了很久。

  “我躺在病床上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竹编。总觉得要是不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自己特别惭愧……”楼长流说,编织工艺所需成本高、时间长,因此那些掌握此项技艺的人也不愿再从事这项工作,导致篾匠这一民间艺人正在渐渐消失。“辛辛苦苦两天时间,可能只能卖三四百块钱。要让现在的年轻人静下心来学习这门手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竹编等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多以师徒形式的人与人间的教授为主。楼长流陆陆续续收过很多徒弟,但都因生活转行做了其他工作,恐怕再也不会编竹编了。现在还有3位徒弟跟楼长流在不定期学习。“只要他们来,我就会把我知道的都教给他们。”鉴于此,楼长流老人有出一本关于竹编技艺的普及教材的想法,他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学习这门非遗技艺。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50002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