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仙在“空中花园”使用雨水浇灌绿植
中国义乌网3月26日讯(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文/摄)浙江省民主法治村、浙江省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金华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金华市文明村、义乌市农村环境整治“十佳村”……这些都是苏溪镇徐樟塘村的“头衔”,而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徐樟塘村还生动演绎了“两山”理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谱写了景美人和的时代新篇章。
为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建立水资源长效使用机制,徐樟塘村两委坚持为人民办实事、办真事,从水源抓起,村集体投资300余万元,铺设了雨污分流管道,为激活门口塘水体,又将全村雨水全部收集汇入塘内。雨污分流只是第一步,为做好节水工作,村集体投资30余万元铺设专用管道,将门口塘水送到各户楼顶花园,用于绿化浇灌,如此一来,每年可实现节水两万多吨,为全村村民省下十几万元的水费。
生态洗衣房“洗出”百姓获得感
3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徐樟塘村,老远就看到墙体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个金色大字,赫然醒目。
继续往村子里走,一座临水而立的“家风家训亭”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亭子,还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生态景观洗衣房。如今,村民在家门口附近,既可以放心大胆地洗衣物,还能够休闲小坐,更令人惊喜的是,洗洗涮涮居然不要钱,成了村民特享的福利。
“自从有了洗衣房,我们洗衣服都不用被日晒雨淋,门口的水变得更清了,大家走在池塘边也更舒心了。”正在洗衣的村民吕新法笑着说。
“多年来,村民们都习惯于在门口塘洗衣,虽然方便,但洗后的污水含磷量高,一旦超标会使水质出现富营养化。”徐樟塘村支书丁新平介绍,村内算上流动人口共有1400余人,面对居民长期以来的旧习惯,采取“堵”的办法,显然不妥,唯有打造比池塘水洗衣更好的地方,才能让居民抛弃旧习惯,打造新习俗。于是,“生态景观洗衣房”应运而生,通过抽取门口塘内的池水,过滤后成为生态景观洗衣房用水,而洗后污水通过污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终端,实现农村“污水零直排”。
“生态景观洗衣房”洗掉了池塘水洗衣旧俗,洗出了“文明新俗”,不仅是当地的一道文明景观,也成为一本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打造文明新俗的好教材,引得邻村干部纷纷前来取经。
屋顶青山“滋养”百姓幸福生活
旧村改造后,村民的菜地被征用,一些勤劳的村民继续想种菜,一些村民想在屋顶养花,如何在村民的习惯、需求与节水间寻求双赢局面?这成为徐樟塘村旧村改造时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个课题。
为此,徐樟塘村两委多方调研,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将目光瞄准多年来一直被人“瞧不上眼”的雨水上。从2018年开始,村里启用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利用门口塘进行雨水蓄积,作为楼顶景观用水或绿化灌溉用水,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走进村民陈金仙家的楼顶,只见这里绿意盎然,瓜果蔬菜满园飘香,俨然一座美丽的“空中花园”。为了维持绿化的生长需要,陈金仙每年要在灌溉上耗费大量的水资源。“我家楼顶上绿化面积有200多平方米,夏天的时候每天早晚要浇一次水,有时候仅浇水的用水量一天就超1吨。”陈金仙说,楼顶的绿化不仅美观,在夏季还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而这套每家每户都有的雨水回收系统,更是为大家节省下不少水费。
一汪清泉通千家。在引导全民自觉参与节约用水活动,创造良好社会氛围方面,徐樟塘村同样不遗余力。“我们每周开展的大舞台活动,经常会上演以节约用水、五水共治为主题的节目,同时,坚决杜绝自来水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力争把‘节约用水’落实到全村各个角落。”丁新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