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4月30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程雄)近日,义乌市人民法院对首批18名开办、售卖对公账户被告人作出一审宣判。被告人鲍某等人因法律意识淡薄,犯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至十一个月不等。据悉,这是全国首例关于开户人出售对公账户案件的判决。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24岁,有的是农民,有的是路边摊经营点小商贩,有的是到义乌打工营生的外地人,素不相识的他们为什么会出现在同一份判决中,他们又卖了什么国家机关证件?这些问题要从一个诈骗案说起。
案件深挖 表姐被表弟坑了
2019年5月25日,义乌廿三里街道辖区发生了一起冒充公司董事长并需要送礼的诈骗案件,涉案金额16.5万元人民币。经对资金走向开展侦查,警方发现义乌本地某商贸有限公司开办的对公账户参与了该案的资金流转。
为彻底查明该案中义乌开户的对公账户涉案情况,义乌警方对银行对公账户开办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在对贩卖个人银行卡整治工作推进后,对公账户已然成为洗钱团伙首选渠道。
6月11日,侦查员将义乌本地涉案对公账户所属公司法人楼某艳带至公安机关进行询问。
审讯得知,楼某艳的表弟楼某剑请她帮忙开个公司账户用来走账,并答应事后会给点好处费。楼某艳在楼某剑的授意下办理了新手机号,申请营业执照,再到银行办理对公账户。最后楼某剑以1500元的价格,收买了所有资料,包括营业执照正副本、公司印章、财务章、私章、结算银行卡、U盾、手机卡、身份证复印件,俗称“八件套”。
只有初中文化的楼某艳,连什么是对公账户都不清楚。她隐约能感觉到表弟收购这个营业执照和银行卡是不合法的,但是看到还是有很多人到表弟的公司去办这个账户,也感觉不出哪里有问题。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她又带着丈夫去办了4套对公账户卖给楼某剑,最后双双被打击处理。
洗钱利器 黑灰产业链被连根拔起
根据初步侦查,发现义乌存在一伙专门收购对公账户团伙成员,鉴于案件重大,义乌市公安局成立“525贩卖对公账户专案组”全力侦办此案,一条盘踞在义乌的贩卖对公账户黑灰产业链条由此逐渐被起底。
6月22日,“表弟”楼某剑等人,因涉嫌收买信用卡信息罪被义乌市公安局刑事拘留。
经查,自2018年以来,犯罪嫌疑人楼某剑伙同他人,在义乌某繁华区域商务楼内租用办公场地,采用公司化运作收购、贩卖对公帐户。
通过网络发布或中间人介绍等途径招募开户人到公司,开户人到公司后仅需简单提供身份证件,就有公司专人提供“一条龙”办理对公账户服务,每个开户人办理2至3套营业执照正副本以及印章,后公司以每套1000元至1500元予以收购;再倒手以每套5000-8000元不等的价格通过网络等特定渠道进行贩卖,从中获取大额非法利益。该批对公账户大多最终流向境外,成为诈骗、赌博等团伙手中的洗钱利器。
截至目前,专案组共在义乌打掉制贩窝点5个,通过多渠道深挖,已抓获中间代理商26个,查实涉案对公账户开户人47名,查扣对公账户100余套,查明涉嫌买卖流通对公账户1500余套。
针对买卖对公账户行为伴随营业执照、印章、结算银行卡买卖以及盗取账户资金等行为特征,义乌市公安局会同义乌市人民检察院多次磋商,提出以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非法收买信用卡信息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等罪名,针对不同情形下参与对公账户买卖产业链条各环节相关人员进行区别。同时,义乌市人民检察院根据售卖次数、主观恶意程度,支持对售卖两本以上嫌疑人,以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提起公诉。
最终,经义乌市人民法院审理认定,公诉罪名成立,对本案中首批18名被告人进行了宣判。该判决,解决了对公账户买卖产业链下游开户人打击的法律适用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