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9月22日讯(记者 蒋守洋 编辑 童晓)乌干达、加纳、科特迪瓦、南非,连日来,浙江一帆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毛赛妮正马不停蹄地跨国跑市场、拜访客户,为新一季新品寻找新的国际合作伙伴。
在义乌商人创业创新的浪潮中,一批“企二代”正接过父辈的拨浪鼓,直面代际传承的阵痛与机遇。毛赛妮的十年接班路,折射出义乌民营企业从代工贴牌到品牌出海的转型缩影,也为破解“传承接力难”提供了鲜活样本。
从“碰壁”到“回归”
2010年,留学归国的毛赛妮面对家族日用品企业,与许多“企二代”一样,并不想继续父辈们“白天看摊位、晚上盯工厂”的生意,而是选择了一条“曲线救国”之路:自主创业。她尝试高端SPA馆、微商、直播等新兴业态,却因市场研判不足、团队管理薄弱等原因接连受挫。
“五年间几乎倾尽积蓄,甚至对商业产生怀疑。”这段经历让她深刻意识到:父辈“守工厂、走订单”的稳健模式,实则是数十年沉淀的商业底层逻辑。
2015年,企业传统渠道遭遇利润下滑危机,又值电商大力冲击改变传统商业形态的变革期。感受到父母的经营压力,毛赛妮决定不“折腾”了,回到家里的企业。
鉴于自己没有经管企业生产的经历,但是有做电商和外贸的经验,毛赛妮从电商与品牌板块切入,组建年轻团队,推动“一帆”品牌升级,并全面开拓阿里巴巴、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平台,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新生代的价值在于重构用户、品牌与渠道,而父辈的供应链优势是根基。”五年间,企业销售额实现稳定增长。
从管理变革到品牌出海
2020年全面接手后,毛赛妮启动系统性改革——拆分三大独立板块:供应链公司专注生产品控;品牌公司打造产品矩阵;电商公司运营新兴渠道,以此打破传统“家族式”管理僵局。
同时,她也对企业产品进行精简与创新。“我们的产品属于日用快消品,以前都是一套产品全部使用同一系列包装。如今,我们根据品牌、市场定位、目标客户,对同一套产品进行了不同的产品设计调整,每年都会推出上百款新品,包装也从一套变成了四套。”毛赛妮说,产品变多,但公司产品类目反而精简了60%,这样可以让公司从多而杂、广而泛、普而不专,转向做精做专、更垂直领域。
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把传统家族式企业转向现代公司化管理,一帆日用品公司以股权激励破局人才困境。毛赛妮为三家公司的核心员工设立持股平台,让员工真正成为“事业合伙人”。这一变革不仅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与责任感,也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加入。
与此同时,毛赛妮也开始推进企业外贸品牌出海战略,从原来的OEM代工转向OBM品牌出海。在全球数十个国家注册了品牌,并依托义乌得天独厚的小商品生态与供应链优势,联合中东、拉美、非洲市场的本地渠道商,设立海外品牌代理和分销网络,实现品牌全球化初步布局。
“这10年来,我们的企业规模没有非常大地扩张,但是产值却增长了3倍以上。”毛赛妮用数据证明了效能提升。
传承的本质是“共创未来”
在毛赛妮看来,当前义乌“企二代”普遍面临五大挑战:代际观念鸿沟、传统模式惯性、家族治理模糊、人才留存难、战略规划缺失。
对此,她的思考是“走出去才能走回来”,允许二代经历市场锤炼,在失败中积累经验;“从边缘突破”,以电商、数字化等为切口,逐步建立信任;融合代际优势,尊重父辈经验,融合“稳扎稳打”与“创新突破”;开放治理结构,推动股权激励,向现代公司治理模式转型。
“接班绝非父辈安排的平稳过渡,而是价值观、能力与组织的全面重塑。”毛赛妮强调。如今,身为义乌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的她,正通过“红蜗牛公益”等项目,推动二代企业家社会责任建设。
随着义乌国际商贸城六区即将开业,毛赛妮最近也忙着紧盯全球数贸中心商铺的装修进度。“市场在不断转型升级,我们也必须跟上数字贸易的新浪潮。为此,我们也将在新市场以更现代、更具互动性的方式呈现我们的品牌和产品。”毛赛妮说。
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的历程,也是一部义乌商人群体的“苦乐叙事”。而“毛赛妮”们的探索证明:唯有打破代际壁垒、拥抱品牌化与全球化,义乌制造的“拨浪鼓精神”才能在新时代激荡更鲜明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