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重要基础。“消薄”让乡村旧貌换新颜、新业态萌生,也让基层治理有了更多创新。浙江新闻客户端、中国义乌网开设“义起奔小康”专栏,关注义乌各地通过有为实践,探索精准有效、因地制宜的可看、可学、可推广的“消薄”路子。
中国义乌网1月5日讯(记者 骆天成 通讯员 丁国嵘 编辑 童晓)“早几天过来,你就能看到我们收割韭菜以及‘车队’护送韭菜的场景了。”义乌佛堂镇石楼村党支部书记石继德带着记者来到一片韭菜田地,周围不时能看到一些村民忙碌的身影。“虽然韭菜本身比较耐寒,但我们该做的工作一个也没落下。”石继德说,强寒潮来临前,村两委多次提醒村民注意防范,并做好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尽管如此,他还是有些许忧心,每当路过韭菜田,便会驻足一小会。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个坐落于义乌佛堂镇的古村庄位于义乌江边,自古以来村民便以务农为生。“早些年我们都是种植水稻、甘蔗、花生等作物,但整体带来的收入并不高。”石继德说,为了提高收入,多年来他们接连换了不少作物,但并没有带来很大效益。
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楼朝斌的村民在自己家责任田试种了一亩韭菜。任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一亩韭菜逐渐带他们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逐渐兴起,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义乌,这使得义乌市场对韭菜需求大幅增加,而义乌的气候条件正好非常适合韭菜的种植。楼朝斌很快抓住这个商机,回家之后便开始研究韭菜种植。
让他意向不到的是,除了天时,地利也完美地站在了他这一边。由于石楼村土地都是沙壤土,既湿润又透气,为韭菜种植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种植环境。当年,楼朝斌试种成功,亩产达到了3000公斤,并获得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随着楼朝斌的带头,他的家人也很快加入到种植中来,随后扩展到了全村。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个大问题。由于当地韭菜是本土品种,品质比不上市场上其他韭菜,大量涌入市场后,常常成为滞销的产品。
“如果照这么种下去,我们的韭菜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大家的努力都会白费,我们需要更优良的品种。”看看致富的路子就在眼前,楼朝斌与村民们不甘就此放弃。为此,种植户们聚集在一起讨论,最终在平顶山农科所帮助下,楼朝斌成功引进了几款宽叶韭菜新品种。
引进的新品种经过多年的改进,产量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如今,石楼村韭菜亩产量已经达到了6000~7000公斤,不仅产量大,而且良品率非常高,口感等方面也远胜一般韭菜,在市场上逐渐打出了名气,周边诸暨、绍兴、杭州等地采购商纷纷慕名前来采购。
尽管良种率高,但石楼村村民依旧会把收上来的韭菜再精挑细选一番,随后用一根稻草绳系上,整整齐齐地装上车。“大家都认可我们种植的韭菜。这让我们实现致富的同时也非常自豪,每个村民都把最好的产品送往市场。”石继德说,经过精心挑选的韭菜大部分送往附近的浙中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时常也会有外地专程赶来的摊贩过来批量收购。“寒潮”到来之前,村内已经完成了最后一批韭菜的运送。
据介绍,石楼村目前共有村民763户,合计1545人,其中有约有三分之一的家庭种植韭菜。村内韭菜种植总规模达到了400多亩,年产值接近950万元,韭菜已然发展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石楼村韭菜种植户,大约都有2~3亩左右的种植面积,年收入为4~6万元。村里不少人的房子、车子等都是靠韭菜‘种’出来的。”石继德说,为保证来年有一个好收成,听到寒潮来袭的消息,村两委便多次召开了相关会议,提醒各村户做好相应的抗寒措施。“好在韭菜本身具有抗寒的特性。”近两日,村民对韭菜园整体反馈情况都相对较好,这让石继德不由舒了一口气。
如今,石楼村遍布着绿油油的韭菜,走进村口,便能闻到一阵阵的韭菜香,韭菜事业也已逐渐列入石楼村“一村一品”重点工程。与此同时,佛堂镇对石楼村韭菜种植也极为重视,多次牵头农办等部门为村民提供种植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手段等在内的各类帮助。这使得村里不少农户走上了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种植的道路,还把种植扩大到了临近的起鸣、赵朱等村。
(以上图片由丁国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