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21年>最新报道 正文

【浙江日报】“百年潮涌·之江楷模”

发布时间: 2021-07-08 09:40:27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黄珍珍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2021年7月8日《浙江日报》4版

  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情景剧、直播、中国风说唱……今年以来,《共产党宣言》首译地义乌市分水塘村,兴起青少年“打卡热”。

  100多年前,就在村里的一间柴房里,一位青年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这位青年就是陈望道,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之一。

  1920年初,陈望道接到一封来信,称《星期评论》周刊主编戴季陶请他为该刊翻译《共产党宣言》,同时捎来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和李大钊从北大图书馆借来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当年2月中旬,陈望道回到了分水塘村,潜心翻译工作。

  有一天,陈望道母亲特地包了粽子送进屋里,还配了家乡特产红糖。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问道:“是不是还要加点糖?”陈望道说:“够甜,够甜了!”等母亲进去收拾碗碟时,只见陈望道满嘴黑乎乎的,原来他把墨汁当作红糖,拿粽子蘸着给吃了!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初版1000册很快一销而光。信仰的力量,从分水塘这个小小村落散发,席卷华夏,像一颗火种开始燎原。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其事迹,在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时,很深情又意味深长地讲:“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邵飘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在金华市婺城区古子城浮桥街89号,有一栋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每天,一拨又一拨游客来这里参观学习,感受红色气息。这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邵飘萍的旧居。

  邵飘萍,1886年10月出生于金华东阳一个寒儒之家。1909年,邵飘萍从浙江省立高等学堂毕业后,回金华执教。教书之外,他坚持为上海的报纸写通讯,成为《申报》的特约通讯员。1911年,邵飘萍被聘为《汉民日报》主编,走上新闻救国的道路。

  1918年10月,邵飘萍在北京创办《京报》,他勉励同人“辣手做文章”,书写“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悬于编辑室内。同月,邵飘萍与蔡元培等创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吸引大批寻求救国道路的学子,其中包括当时就职于北大图书馆的毛泽东。

  1919年5月3日,邵飘萍到北大发表演说,号召学生奋起救国。当天他又赶回报馆,连夜撰写新闻与评论,第二天在《京报》上发表。反动当局大为恼火,下令通缉邵飘萍。1925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下,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26日,年仅40岁的邵飘萍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的罪名,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天桥。

  1949年4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亲自批复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

  茅盾:用文学照亮前行之路

  盛夏时节,缓步行走于桐乡乌镇东栅景区,枕水而居的连片民宅之中,茅盾纪念馆静静伫立。

  茅盾原名沈雁冰,1896年7月出生于嘉兴桐乡。自少年时,茅盾便一直致力于在时代变革中,积极找寻能点亮国家发展前路的思想之光。1916年,他前往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结识了陈独秀、李汉俊等人,思想进一步倾向共产主义,并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1920年,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茅盾成为其中一员。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他成为中共中央的秘密通讯联络员。那时,几乎天天都有写着“沈雁冰先生转钟英小姐台展”的来信,寄至上海商务印书馆。钟英是“中央”的谐音,外地的共产党员来到上海,一般会先来茅盾这里接头,再由他介绍到其他中央机关。

  1920年,《新青年》迁沪出版,茅盾应邀为基本撰稿人。他还与郑振铎、孙伏园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改革了《小说月报》。尔后,《子夜》《蚀》三部曲等小说作品陆续诞生。执笔亦从戎,文学成为他为革命而战的武器,照亮新青年们的前行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文化部的第一任部长,茅盾负责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学艺术的组织领导工作,为我国文学事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编辑: 童荟颖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