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兰(左)检查店铺的防疫登记表。
工作中的王冬兰(右)。
中国义乌网12月14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林晓燕)当不少年轻人常常把“‘80后’老阿姨”挂在嘴边自嘲力不从心时,稠城街道车站社区84岁退休老太太王冬兰却很不服老。“老板娘,口罩戴好来!”“吴老板,登记表给我看看,凡是进店的,来一个登记一个,做好亮码测温。”12月10日上午,身穿红马甲、臂戴“疫情防控劝导员”红袖套的王冬兰在认真地“巡街”,看上去精神十足。王冬兰原本可以在家安享晚年,但她闲不住,退休不退岗。20多年来,她一直热心社会事业,还成立了“老娘调解室”,为社区分忧、为居民解忧。
退而不休 有事找“老娘”
在车站社区,热爱社区、热心服务的居民有很多,但若说起“最美热心人”,当属“老娘”王冬兰。
退休前,王冬兰是原稠城街道车站社区车站居委会书记,为人热情爽朗,干工作尽心尽力,得到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2001年退休后,她仍然保持着对社区工作的高度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社区或派出所每当需要了解辖区某人的信息时,都会第一时间找她,因为谁家有啥情况、住哪儿、家里几口人,她能脱口而出。社区要了解民情和诉求,也会先找她商量,听听她的想法。
王冬兰家位于站前路家具专业街。据了解,2003年,王冬兰到北门街引进一大批家具经营户,并组建管理小组负责街区日常管理。那几年,专业街发展势头正猛,一些房东“坐地起价”,王冬兰便带着管理小组与所有房东、业主协商约定:统一房租收费标准、合同3年一签,续签时房租根据当年市场价议定涨幅。后来,签约期限延长到6年,因此从2012年起,房租就未明显涨价。2019年,专业街又实行了“十二分制”管理。
王冬兰说,目前这条街有60多户经营户,很多都是熟面孔。她一天转两趟,上午和下午各一趟。她每天都会走遍各家店面,从检查环境卫生、垃圾分类、占道经营,到疫情防控劝导,都是她每日的“必修课”。
“‘老娘’精神头很好,每次来店里都会跟我们聊聊家常,像我们的‘大管家’,更像我们的朋友。”一位经营户说,他们都很敬重和信任王冬兰。“专业街上有什么事,只要‘老娘’出马就能办妥。”社区工作人员笑言,“老娘”的话在这一带“很灵”。
由于街区家具店铺集中,各类纠纷相对较多。王冬兰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与大多经营户、居民都很熟,因此她做调解工作总能事半功倍。
上善若水 累并快乐着
今年4月,王冬兰在社区支持下成立了“老娘调解室”,当起了社区的义务调解员。“现在大家有事就找调解室调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伤感情。”王冬兰说她至今已成功调处近100起各类纠纷。
有一次,为了承揽生意,街上拉车工徐某和方某发生矛盾,还大打出手,吓得店主准备报警。王冬兰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耐心劝说双方:“出来打工都不容易,要以和为贵。我们街上拉车生意多,为了一单生意进派出所不值得。”经过她的一番劝说,徐、方二人终于握手言和。
每次主题党日和义务劳动日,她都是第一个到场;平日里只要社区搞活动,她总是踊跃在现场;“中华慈善日”,她率先捐款,并带动30余户经营户捐款……作为一名老党员,王冬兰以身作则、积极带头。据悉,王冬兰的子女和孙辈中还有8人是党员,在她影响下,全家人在邻里间赢得了一份好口碑。去年疫情防控阶段,王冬兰一家基本上投入了“战疫”一线,她还自行购买了2000余元爱心物品,亲自送到各卡口的志愿者手中。
“疫情防控关键期间,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就想为奋战在一线的志愿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王冬兰说话间老是会不经意地抚摸戴着厚护膝的膝盖。原来她的半月板磨损较严重,上楼梯走路都会疼痛,医生叮嘱她不能长时间走路,可是她放心不下社区的各种事,就一边贴膏药、喝中药缓解疼痛,一边做事情。
记者想知道她为什么要这么拼命。王冬兰笑着说:“累是肯定累的,毕竟80多岁了,体力跟不上,但我觉得很充实,用你们年轻人的话来说,累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