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即时报>龚书弘 正文

义乌上溪:用好用活文化资源,塑造乡村振兴新场景

发布时间: 2022-01-10 18:26:12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记者 龚书弘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中国义乌网1月10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童晓)春节将至,义乌市上溪镇荷市村的村民开始忙碌起来。远近闻名的吴店索面,大多出自该村。凡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荷市村的晒场上就会晒满索面,细细长长,如瀑布般垂挂,甚是好看。

  吴店索面,源于清末,至今已百年有余。因其形状“长瘦”,谐音“长寿”,有了“长福长寿”之意。吴店索面与印有“福”字的吴店馒头成了“搭档”,被当作人们讨口彩、馈赠亲友的佳品。

  “百年索面”后继无人?

  “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箸惜。”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有诗句,赞美的正是索面。然而寓意吉祥的吴店索面,如今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如何破除难题,让身为义乌十大美食之一的索面继续传承下去?

  “2020年我回村时,村里仅5户人家还在坚持制作索面,且都是60岁以上老年人。”吴俊是荷市村委副主任,也是村里的青年委员。在与老师傅的交流中,吴俊惊讶地发现,村里年轻一代已不愿再制作索面,百年索面将后继无人。

  村里的老师傅告诉吴俊,制作索面是一件既费力又麻烦的辛苦事。他们坚持纯手工制作索面,从和面、揉面到分面、晒面,再到最后回潮、装筐,整整需要十八道工序,一帘面就要耗费十几个小时。有订单时,手艺人往往需要在后半夜起身干活,一直忙活到天亮。

  “做索面太辛苦,夫妻俩一天忙活16个小时,也只能制作150斤左右。”老师傅吴小华道出了索面的困境。他说,索面以批发为主,利润微薄,一斤索面利润不到5元,却耗费了两人一整天的精力,纯是以人力和时间换取回报。

  “他们说,现在做什么工作都比制作索面赚得多,还更轻松。”吴俊在与村里年轻人的交流中,也明确感受到他们对索面传承的拒绝之意。年轻一代的回答,让吴俊倍感压力,他始终觉得自己有责任将百年索面制作工艺传承下去。

  如何破除困境?吴俊思考了一夜又一夜。终于有一天,他想到了办法。

  传承技艺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纯手工制作索面售卖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跟不上时代的变化。那么,通过“研学”来让更多人了解并学习这项技艺,通过课程的定制、品牌的打造,让吴店索面继续传承是否可行?

  吴俊的想法得到了村两委和上溪镇党委政府的肯定。说干就干,吴俊挨家挨户找老师傅聊天,希望他们能够支持开展研学。听了吴俊的想法,老师傅们一口答应了下来,还慷慨地把制作索面的工具借给研学使用。

  终于在2021年4月,吴店索面制作体验馆面世。荷市村文化礼堂迎来了首批研学体验的学生。

  “要像这样轻轻地把面条交叉缠绕在面筷上……”在介绍了吴店索面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流程后,吴叶茂和吴琅潮两位老师傅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索面。“吃自己做的索面,感觉真的不一样。”2个小时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意犹未尽。

  “老师傅提前做好发酵,后面的工序全由学生参与完成。”吴俊说,研学馆有多位老师傅参与教学,每周都有几百名学生过来体验,现在因为疫情防控,研学馆暂时关闭。研学活动的推出,也让村里有了“意外收获”:村里有位年轻人主动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已基本学会索面的制作工艺,并通过电商平台帮助村里探索外销之路。

  “接下来要做到1对1精品课,让学生能体验更完整的流程,也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让吴店索面销往全国。”吴俊告诉记者,村里的研学实践站已被评为义乌市级家庭友好实践基地,他们村也获批了网络销售食品许可证,百年索面的传承发展已无大碍。“索面”的研学之路,将助力荷市村乡村振兴,让吴店索面传统制作工艺走得更远。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