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浙江日报》12版
从空中俯瞰义乌乡村,青山起伏、碧水萦回,稻田绵延成块,道路交错其中,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田园风光图。
今年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第一程”,也是义乌开启缩小城乡差距省级试点的“第一程”。义乌勇于打破“二元结构”壁垒、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市域各片区融合发展、协同发展、联动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驱动、创新赋能,近年来义乌市以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党建为牵引,以数字化改革为核心,加快“三农”工作全方位变革重塑,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奋力谱写强村富民崭新篇章,为全省推进“两个先行”贡献力量,为锻造共同富裕成功案例、高质量高水平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作出“三农”新贡献。
龙溪农业“标准地”
红色引擎
擦亮乡村共富党建金名片
6月15日,义乌市举行“百团结百村”共建共富行动启动仪式。义乌市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实施“百团结百村”共建共富行动,是推动义乌市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共同助推强村富民、致力打造城乡融合共富义乌样板的过程中,更需要突出党建统领,推动党建资源、党建力量向乡村倾斜集聚。
今年以来,义乌市积极开展“双建争先·共富有我”主题活动,激发推动共同富裕内生动力。其突破地域、区域、领域限制,综合集成机关、农村、城市、两新、国企等领域党组织资源和力量,“一联盟一品牌”组建50个乡村共富党建联盟,分片成立“魅力古镇”“红色信仰”“共富乡创”“开放创享”4条共富党建联盟示范带,串点成线一体谋划实施109个共富项目,推动要素资源向联盟集聚、功能作用在联盟发挥,形成全域覆盖、“义”起创富的工作格局。目前,82个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可增加村级收益4884万元。
义乌市深化“党建+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拓展党建联盟“1+10+N”结对,突出机关党员队伍在“消薄”工作中的导师帮带作用,组建“消薄攻坚红色引擎”党员突击队,围绕“机关党员+项目”清单,积极谋划“一村一策”,帮助村集体梳理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引导村级组织走依靠项目、产业实现强村富民的发展路子,有效提升集体资产使用效能。
以“农村电商共富”党建联盟为例,其聚力打造了“邮快共配”乡村电商物流新模式,使全市94个快递“空白村”的共配邮路全面打通,实现义乌全境快递24小时送达的快速物流圈。
在义乌市金融系统党建联盟统筹推动下,义乌农商银行立足本土,勇扛乡村共同富裕金融担当,全面推动上溪镇溪华村“共富灶”项目。该项目在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直接收益的同时,促进了上溪土菜供应、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带动了村民积极奔富。
“我们开展‘双建争先·共富有我’主题活动,打造共富党建联盟,织密共富组织体系,谋划共富书记项目,为共富贡献机关力量。”义乌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指导有条件的机关基层党组织以多种形式牵头或参与共富党建联盟建设,努力形成更多联盟品牌,擦亮‘义起共富、城乡融合’党建金名片。”
近日,国企结对项目之一赤岸镇农村共富产业园项目结顶。
强村富民
激发农村发展澎湃动能
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过程中,如何深化改革,继续发挥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功能?义乌描绘出强村富民路径图。
近日,赤岸镇农村共富产业园项目主体结构顺利结顶,这是该镇与水务集团联建共建后结出的第一个“硕果”。前期,赤岸镇组织辖区内22个村抱团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项目联建。项目营收后,入股各方按资金、土地等要素投入比例,获取收益回报,预计将帮助22个村每年增收400多万元。
义乌市紧扣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这个“牛鼻子”,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深化“消薄”攻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率先在全省吹响“消薄”攻坚提升三年行动的号角。坚持“项目为王”,分类推进市级统筹和国企结对项目、镇街联建项目、村级自主谋划项目128个,每年预计可增加村级收益1.76亿元。创新强村公司发展模式,组建14家强村公司(镇街资产经营公司),发展产业项目、物业项目,带动村集体获益超过5000万元。为加大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力度,义乌农商银行推行金融顾问“一对一”服务,已为59个村提供2亿元贷款支持。在“百团结百村”共建共富行动启动仪式上,该行还被义乌市委市政府授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主力银行”称号。
经过全市努力,目前,义乌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其中87%以上达到50万元,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消薄工作成绩突出集体的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义乌市谋划了强村富民集成改革系列政策体系,共10个文件,包含全域未来乡村、千万工程、农业“双强”行动、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以及强村公司、百团结百村、美丽田园、农业标准地等内容。这一系列政策体系,正不断夯实农业农村领域共同富裕基石。得益于此,义乌在缩小城乡差距领域率先探索的共同富裕实践,正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21年,义乌城乡收入比值为1.88,差距稳步缩小。正如省农业农村厅规划处有关负责人说的那样:“义乌以城带乡,以商哺农,抓住集体经济这个关键,推动强村富民向纵向发展,走出了符合义乌特色的城乡融合之路,缩小城乡差距领域试点工作越走越实。”
“百团结百村”共建共富项目签约仪式
激活潜能
描绘农业“标准地”改革壮美图景
初夏时节,走在义亭镇西田村农业“标准地”地块——西田稻香园,一片片稻田丰收在望。该产业园负责人楼国三说,2019年,他作为种粮大户成立公司与镇政府签订农业标准地招商协议,与镇平台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承包农业”标准地”,跻身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当时,义乌在全国率先启动农业“标准地”改革,实现耕地连片流转、集约利用,形成土地资源盘活、农民财产性收益增加、亩产效益提升、粮食稳产保供的多赢格局。
这项改革通过分类管控和发展利用耕地,切实提高农业土地亩产效益和农业产业能级,为走好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夯基垒土:规划先行,使“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闲散的边角等土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破解“地从哪来”问题;引导土地经营权连片流转,推动农业规模集约经营,破解“非粮化”问题;引入有实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落地现代农业产业项目,破解“谁来种地”问题;按照不同耕地类型设置不同控制性指标进行分类管控,推动农业生产降本增效,破解“如何种地”和如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问题。可以说,这项改革走出了富有特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以亩均论英雄倒逼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激活农业内在潜能。一片片农业“标准地”,既承载了现代农业示范和生产功能,也发挥着展示“双强”农业成果、提供现代农业技术输出服务和带动义乌市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作用。尝到改革甜头的楼国三欣喜地说:“得益于农业‘标准地’改革和发展农旅项目,现在我们每亩多赚800元,得到了实惠。”
让农民切切实实品尝致富喜悦的农业“标准地”改革,被写入2021年发布的《浙江省土地管理条例》,相关工作经验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在中改办刊发推广,并入选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
在数字化改革的当下,义乌开发建立了农业“标准地”数字化应用,对每块“标准地”进行监测和“绿黄红”三色评价预警,实现农业“标准地”高效智控。农业“标准地”数字化应用已上线“浙政钉”“浙里办”,并入选省农业农村厅重大应用场景第一批“先行先试”名单。
如今,义乌以农业“标准地”改革组合农业“双强”行动,在广阔的乌伤大地续写着更为壮丽的篇章:义乌农业增加值增速从改革前2.1%提升至2021年7.2%。今年,义乌计划全市农业“标准地”面积达到10.5万亩,农业“标准地”数字化覆盖率达100%。
首批省级未来乡村义亭镇缸窑村
未来乡村
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
5月27日,浙江省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首批28个未来社区、36个未来乡村、17个城乡风貌样板区名单正式公布。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入选首批未来乡村名单。
漫步缸窑村,以陶为名的微景观随处可见,江南古村的历史风韵尽收眼底。近年来,缸窑以“窑、陶、酒、戏”四大主题文化为核心,创新村企结对共建机制,引进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的智力、物力、IP和专业技术支持,通过规划编制、应用开发、场景打造、整体运营,实现乡村风貌迭代优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初见成效、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群众获得感持续加强、村集体和村民收入跨越式增长,探索出一条“窑”旺未来、“陶”礼天下、历“酒”弥新、好“戏”连台的奔富路。
围绕共同富裕,践行人本理念;围绕绿色发展,推进移风易俗;围绕数字乡村,坐实场景落地……今年以来,缸窑村坚持党建统领,打造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的新型生活单元,聚力打造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场景,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打造彰显义乌韵味的未来乡村。
未来乡村是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基本单元,是共同富裕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落地的重要载体。今年义乌市启动5个第二批省级未来乡村创建,谋划启动一批市级未来乡村创建,全域未来乡村建设的火热场景正在强势铺开。
见美见富见未来。在义乌的广袤田野,一个个未来乡村实景正徐徐成为现实。
(本版图片由义乌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