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8月19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何欣)8月17日,义乌市疫情形势好转,来自全省各地的援义“大白”陆续撤离,而金华市域内的“大白”还在继续战斗,做好最后阶段的扫尾工作。
当天下午,市妇保院核酸采样第一梯队领队贾和庆开始了当天的核酸采样安排工作。“我们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希望大家继续绷紧心弦,夺取最后的全面胜利。”面对已经奋战了半个月的队友们,贾和庆用沙哑的几乎发不出声音的嗓子,再次进行上场前的加油打气。
“老将”领队上“战场”
作为市妇保院产科医生,52周岁的贾和庆同时兼任了医务部副主任。“本来要退二线,但是人手比较紧张,自己身体情况又还不错,于是咬咬牙又上到抗疫一线。”面对领导和同事们的期盼,她决定再次带队出征。
8月2日晚上,贾和庆带领的第一梯队进入了江东街道南苑社区开展核酸采样工作。每次队伍正式进入前,她都戴着N95口罩、防护帽,穿着隔离衣,仔细查看点位设置是否合理;队伍进入后,还要查看队员防护是否到位等。由于刚开始的采样点位每天一换,她平均一天要走两万多步。
自从上了“战场”,贾和庆就没有完整吃过一顿晚饭。作为领队,她要提前了解核酸采样点位情况,安排好人员,并且监督大家做好院感工作。“提起筷子吃两口,电话就来了,每次吃饭都要被电话打断无数次。”虽然有些无奈,但她总是耐心处理好每一个细节,确保队员们在“战场”上万无一失。
带领一支“铁军”
贾和庆带领的第一梯队最初有51人,大部分是曾经支援过外地核酸采样的“老将”,并且常常与同样经验丰富的第二梯队开展联合作战。当天接到核酸采样任务后,领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队伍有时在凌晨5点到早上9点工作,有时则在晚上9点到凌晨2点工作。
大部分时候,队员们根据点位安排各就各位,但部分采样对象是要上门采样的,这时候就需要两人一组逐一上门。在炎热天气下,穿着防护服步行已十分不易,上门采样的队员还需要穿着防护服上下楼梯,前往采样对象家门口。许多队员下了车走到点位上时,防护服内的衣服就已经湿透。一些热情的社区工作人员,会给“大白”递上水、饮料、零食之类的,但是队长下了命令:绝对不能摘口罩!面对好意,大家都婉言谢绝。
8月13日晚上,在江东街道徐江社区采样时,一名平时身体很好的年轻队员突然晕倒。当时,由于小区内道路狭窄,大巴车开不进来,情急之下,贾和庆二话不说背起队员就往大巴车方向跑。队员身体状况缓解后,休息了一个晚上,就要求第二天归队。面对领队要求她再休息一天的命令,她说:“我多做一点,大家就能少做一点。”
做好队员的“后勤兵”
开展采样工作后,第一梯队的队员们都进入了全程封闭式管理。考虑到队员们都很辛苦,贾和庆与另一位领队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满足大家的需求,还偷偷制造了一些“小确幸”。酒店的老板娘虽然被隔离,却放心地把厨房交给了领队,他们就利用后厨的一些绿豆,给采样归来的队员们送上一份冰绿豆汤。酒店空调突然不制冷了,另一名领队亲自到楼顶修好了空调。在队员们休息时,贾和庆就开始每日的酒店上下院感检查工作,将角角落落的消杀都做到位。
但有的时候,两位领队也会让队员们开展“自我管理”。一开始,她负责队员每天的核酸采样,但总有年轻队员由于前一天太累,第二天早上起不来,导致队员的核酸采样工作拖的时间比较长,让后面的工作安排十分被动。对此,贾和庆想了一个办法:让最晚一名起来的队员负责第二天的队员采样工作。这样一来,大家都非常自觉地早起,接下去的工作也开展得十分顺利。
半个多月没回过家,贾和庆也时常想念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出征的第一个晚上,由于离家匆忙,又接到命令原地待命,丈夫为了给自己送充电宝,健康码变成了黄码,成了家里的“留守成人”。而今年刚成为人民教师的女儿则响应学校号召,当起了志愿者。面对这样的家庭情况,她打趣说:“虽然3个人分别在3个地方,但我们的心都在一起,一起为抗疫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