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9月27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卢丽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义乌廿三里街道就有这样一位退休教师——虞修苞。他每天编婺剧、写校歌、学舞蹈……乐在其中,将原本平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9月22日下午,记者在廿三里街道老年大学排练厅见到了正在排练婺剧的虞修苞。“手摇拨浪鼓的学员注意!跟着音乐节拍,你们就开始起舞,动作一定要柔和……”在他的带领下,演员们精神抖擞、热情高涨。
婺剧,扎根于心
1950年出生的虞修苞对婺剧的痴迷源自童年。那个年代,村里常常演出婺剧,他挤在小伙伴中间看了一场又一场。
小时候晒谷场上临时搭建的小戏台,戏台前跑来跑去的顽童,谈笑风生的看戏老人……在虞修苞的回忆中,一切都是那么鲜活,那么打动人心。不知不觉中,他爱上了婺剧。
他说自己那时就显得与众不同:“很多人追电影明星、歌星,而我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却对戏曲界的明星如数家珍,每一位都很熟悉。闲暇之时,喜欢清唱几句他们的唱段。”
“但我明白工作是工作,爱好是爱好,理想和现实不是一回事。我选择了教师工作,一直干到2010年退休。工作闲暇之余,会钻研婺剧的唱词。”退休后,虞修苞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编婺剧、写校歌、学舞蹈,一样不落。
为传承婺剧文化,他搜集珍藏婺剧各类剧本20余卷、近200个剧目,同时认真学习戏曲各种场景的写法、情感表达方式,体会不同写法、演法的效果。为寻求器乐打击技法名卷,他曾不辞辛苦远涉千里。寻回后,他潜心研究学习器乐演奏打击技巧,精进颇深。
此外,他通过各种渠道,购买、组装婺剧经典唱段30余集、数百曲,同时搜集装订了越剧经典唱段100余曲,音乐教材、经典歌曲10余本,并进行了多形式学练。
“文化是需要推广的,我做的都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婺剧是民间戏曲瑰宝,光靠一个人热爱是不行的,只有营造大家爱婺剧、学婺剧的氛围,婺剧才能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发展下去。”这是虞修苞作为一名婺剧爱好者的心声。
创作,老有所乐
当被问及为何会编写婺剧现代戏《逛老街》时,虞修苞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婺剧现代戏《逛老街》是为献礼建党百年而创作的,根据廿三里街道编写的《廿三里老街》一书改编。”他介绍,该剧从剧本创作到排演,历时半年,共分七大场景,包括序幕《鸡毛换糖》、第二场《廿三里由来》、第三场《老街概况》、第四场《星罗密布的商铺》、第五场《传统手工艺再现》、第六场《市场变迁》、第七场《落幕》等章节。
“我虽然热爱多年,但真正编写婺剧是第一次。”虞修苞坦言,为了更真实地还原当时的场景,编写之前,他走访了生活在老街的经营者及年长者。“从初稿到定稿,经过反复修改,还请婺剧专业的老师把关,剧本才得以完工。”
“这部剧编写得非常好,还原了当时廿三里老街的场景。”市民虞海燕在廿三里供销社工作近40年,亲历了廿三里老街的发展变化,对这条老街有着非常深的感情。
“人老心不能老,要发挥所长,把日子过得更精彩。”虞修苞说。除了写婺剧,他退休后还经常组织社会舞蹈爱好者到周边县市接受国家级“三步踩”舞蹈培训,培训结束后到新拨浪鼓广场参加演出36场,通过组织广场舞等活动,让老人们强身健体。
同时,他还组织老年形体走秀队、旗袍队等,配合廿三里街道上街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的宣传,为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们带去党的好声音……
求索,不断精进
“青山绿水缀夕阳,步履轻快上学堂……”日前,《快乐学堂》在廿三里养老服务中心唱响。在场的观众们跟着昂扬的韵律和节奏拍手,一片欢腾。这是我市第一首自编自导自唱的老年大学校歌,歌词出自虞修苞之手。
“敲锣打鼓心欢畅,唱歌跳舞笑声扬,琴棋书画养心身,老年生活乐无疆……”虞修苞说,“这些歌词唱的就是我们上课的场景,十分接地气,朗朗上口,所以大家一唱出来都很喜欢,表达了我们对党的感谢之心、感恩之情。”虞修苞笑着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肺活量,让老年人身体更健康。
学海无涯,上下求索。虞修苞认为最好的养生是继续工作,不断写作可以提神醒脑,延缓衰老,增强生命活力。退休后的他不断学习,从电影、电视剧、书本、绘画中尽情吸收养分,拓宽知识面,创新作品。
与此同时,他一直参加文化演出志愿服务,还成立了廿三里快乐艺术团,2018年为各村(居)公益演出30余场。为此,他被义乌市文广新局授予“最美文化志愿者”称号,该艺术团也被评为“义乌市十佳艺术团体”。
“我还会继续创作下去,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喜欢婺剧,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虞修苞带着谦逊的笑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