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9日《浙江日报》12版
“大家看一看,现在展示的是我们分水塘村民自家的蜂蜜,采集的都是大山里的百花蜜。”在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的“橙心青创”共富工坊,张丽燕热情地介绍着手中的特色产品,通过直播平台推介着分水塘的红色文化和优质农产品。
共同富裕离不开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农村发展离不开青年参与。远离城市的分水塘村,每年吸引着10余万名党员、游客前来追寻信仰,也激起了青年创业热情。2020年,分水塘创新模式、探索渠道,成立了“橙心青创”共富工坊,一边自主创业、一边互助互促。去年,原本在义乌城区经营“三农”项目的张丽燕在回分水塘村家里时,与村青年委员、“橙心青创”创始人之一的陈卫强畅谈了一个下午,随即决定回到村里参与建设。
这个由义乌市城西街道各村的青年委员、创业青年共同参与的项目,从一瓶“真理的味道”文化创意矿泉水开始创业,历经从外观设计、拓展销路到订单联系,产品推出两年多,现在已经渐渐打开了销路。“与此同时,大家通过资源共享、项目共建、产业共促,相继招引、培育了民宿、农家乐、田园集市、文创体验、电商直播等10余个产业实体,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陈卫强说。
城西街道通过聚焦红色研学、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整合各联建单位资源,贯通组合陈望道故居、横塘公园、义新欧铁路口岸、“一带一路”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等8个“红色打卡点”,串联旅游线、集聚客流量;整合联建单位资金、土地资源,盘活利用闲置农房,由街道、强村公司、联建企业、联建村等,共同打造了石明堂“稻虾共养”、何斯路“大自然学校”、七一“大师文创园”、夏楼“枣博园”等10个共富工坊,推动多元化产业链拓展延伸到农村,提升沿线经济业态,带动村民、村集体多元增收。
通过研学体验、预约采购,“橙心青创”工坊帮村民种植的农作物对接了销路,解决了农产品有好收成却难销售问题,村民的玉米、花生、番薯都成了抢手货。工坊今年组织的各类体验采收活动吸引了近千人参与,销售额超20万元,大大提高了村民种植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通过盘活何斯路、分水塘的60多间农村闲置房屋,招引第三方运营民宿,村集体每年多了4万元的收入。今年,他们还引进城西街道结对共建的浦江县檀溪镇的“檀溪味道”农副产品,潘周家手工面、毛店六金岗腊肉、灰汤粽等农副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推广,统一包装、统一品牌输出,已销售十余万元。
在石明堂村,种粮大户冯泽宝已开始筹备来年的种养殖计划。他的“虾稻共养”共富工坊,去年首次在稻田引入澳洲淡水小龙虾,取得了每亩5000元左右的收益,今年的每亩收益约8000元。“今年已经忙完了,明年我们打算再扩大规模,同时还计划对水稻、龙虾做进一步加工销售,增加附加值。”冯泽宝说。
种玉米、埋甘蔗、刨土豆……今年初夏,义乌“80后”幼儿园园长承包90亩地为孩子们打造“大自然学校”成为热搜。“一年中的各个时节,我们都有可以供孩子们体验的作物。”“大自然学校”负责人王群一说,他们还聘请了何斯路本村的村民作为孩子们的“田园老师”帮忙打理、讲解作物。“既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又为村里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而且收入还很不错。这样的合作,是多方共赢。”何斯路村党支部书记何允辉说。
一个个特色鲜明又接地气的共富工坊,实现了乡村产业“衍生”,让乡村发展后劲更足了。据了解,通过做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义乌市城西街道迭代催生了农副产品直播带货、产品深加工、文创研学等15种新兴业态,带动3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为村民年增收600万元以上、村集体增收3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