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商城,阳光明媚,公园的玉兰迎风盛放,繁花似锦的春天如约而至。在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马路上是川流不息的车辆,街头是行色匆匆的路人,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每个人都在打拼着、忙碌着。
然而,总有那么一刻,我们会想暂时停下行进的步伐,在城市中找个地方,让自己喘口气,让心境慢下来。
在一个阳光肆虐的午后,在树影斑驳的梧桐树下,慵懒地斜靠在帆布椅上,面前的小茶几上摆放着两盘精致的糕点,手边的咖啡还冒着丝丝热气。不知不觉就到了华灯初上,起来走进隔壁的音乐餐厅,点几个小菜,在驻唱大叔的烟嗓老歌中回味过往……
位于稠城街道车站社区的1970文创园,可以让你在闹市中遇见上述这份难得的美好。
忆往昔盛景,网红“打卡地”
每个城市都有不一样的一面,各种建筑和风格或许都代表着城市的特征。在这里,属于老厂房的复古红砖与现代气息的霓虹灯交相辉映,碰撞出怀旧与新潮的色彩;静谧温暖的图书室与身边热闹狂欢的酒吧形成鲜明对比,昼夜交换着新天。
这就是属于1970文创园的独特之处,文艺气息与烟火气息相互萦绕,技艺传承与商业经营相辅相成。
1970文创园位于城中北路西面、义乌老火车站区块。它由老厂房二次开发而来,里面的房子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所建,经过改造后的老厂房成为时尚餐厅、设计工作室、画室、书馆……是义乌保留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区块。据说,这里也是义乌首个文化街区。
“以前也是义乌的网红‘打卡地’,周末和晚上的人流量很可观”“记得有家餐厅生意好到要提前几天预约,直接来的话不一定有空位”……对于曾经的盛景,不少市民记忆犹新。
通过大家的描述,不难发现,三年前的1970文创园游人如织,依托特色的建筑条件和多元化入驻的各类商铺蜂拥而至,这里一度成为吸引年轻人来打卡的不二之选。无论是好评如潮的西餐厅,还是吸引着外国友人常驻的酒吧,抑或是时常承办着各类课程的读书会,无不都是文创园的“活招牌”。
受疫情等相关因素的影响,1970文创园也迎来了自己的“低迷期”:店铺转租的多了,读书会搁浅了……不止这些,多年承办的各类市集也受到了影响,临时被通知取消也是家常便饭,经营许可没法确保,不知不觉来得人少了。
看今朝创新,重燃“烟火味”
如何重振消费吸引力,打造年轻人的娱乐集群地?
借着市里全力服务经济复苏的东风,在街道和社区的大力支持下,1970文创园将目光放在了打造日间经济与夜间经济相结合的新消费模式,重启各类创意市集。2016年创立的UV市集以“有趣、好玩”为谐音取名,吸引各类手工创意人、独立设计师、青年艺术家等化身市集摊主,传递美好生活理念,成为年轻人交流生活美学的栖息地。
白日的文创园将文艺浪漫贯彻到底,进驻当下最火热的“城市露营”“围炉煮茶”,打造咖啡店里属于下午茶的氛围感,围绕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引入慢生活概念,陶艺与DIY银器制作吸引创新创意在这里迸发……不同于日间经济的文艺与浪漫,夜间经济主打的“烟火气”则聚焦餐饮与购物,消费群体更多元,消费产品更接地气。
如何做好日间经济与夜间经济的衔接与区分,如何解决“夜经济”优质供给不足、文化内涵不深的短板,用自己的特色增加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是1970文创园区别于义乌其他夜市的突破口。
从车站社区了解到,近段时间,1970文创园将联合社区推出的“深夜食集”。不同于各地大同小异的“小吃一条街”,这个食集将集中筛选一些流行于年轻人群体中的美食,如日式烧鸟、美式汉堡、甜品鲷鱼烧等等,将移动餐车、汽车后备厢等新颖的创意摆摊方式进驻市集。此举将一改嘈杂脏乱的小吃街环境,把各地美食汇入一体,让大家不出城就能品尝到各地美食,让“夜经济”回归生活本味,“味觉经济”与“视听经济”相融,增添不流于表面的独特体验感。
此外,车站社区还将携手文创园共同发力,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组织开展一系列节日活动和志愿服务,让民俗传统留在社区,让节日氛围洋溢心间。“春节前,我们社区在这里组织开展了几场活动,各界反响都不错。”车站社区党委书记王晨啸表示,社区将立足辖区实际,全力以赴助力1970文创园复苏经济。上个月,街道、社区、派驻机构和商户代表在1970文创园党群服务中心,围坐一堂,以“有事说事,现场沟通”为导向谈问题、提建议。与会商户代表纷纷围绕各自实际畅所欲言,其余三方积极给予回应,现场帮助商户纾困。
唯有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当接地气的市集活动碰撞上文艺浪漫的艺术创作,当铜墙铁壁的工业建筑碰撞上灯红酒绿的热闹非凡,同样也能创造出绚丽的火花。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需要文旅行业的创意性包装,文旅行业也需要深度挖掘特色资源以挖掘内核。
凛冽的寒冬已去,温暖的春天已至。相信在多方努力下,1970文创园迸发新生机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