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离开小区,就可以在社区内的养老中心和邻居喝茶、下棋,还有专业护理人员提供日常健康服务……在义乌,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正悄然兴起。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约1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23%。为更大地满足老人“在家门口养老”的愿望,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建设,着力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照护托养、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一站式养老服务。
优化供给
“迷你”养老院开到家门口
9月13日,记者走进丹溪康养中心,舒适整洁的日间照料中心、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活动室、设备齐全的康复训练室一应俱全,温馨舒适的环境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设置无障碍通行等暖心的小细节,更是被老年人啧啧称赞。
去年10月1日,北苑街道丹溪康养中心正式开业,这也是全市首家社区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中心共有35张床位,提供日托、全托、居家配送餐、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等项目,还有各类演艺娱乐、健康讲座、兴趣学习等社群活动。
像这样的“迷你”养老院,我市不止一家。为精准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我市探索通过社区公益服务招投标的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利用闲置的集体房屋等社会资源开办小微养老院,引进第三方养老服务组织进行托管,融“养老、护理、教育、娱乐”于一体。很快,我市先后建成赤岸镇毛店村、佛堂镇倍磊村、北苑街道丹溪社区、后宅街道北站社区4家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
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可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或短期托养床位,又可使老年人在社区获得社交文化、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服务,还可延伸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能较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目前,稠城街道下车门社区、城西街道夏演村、大陈镇楂林二村、佛堂镇田心村的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正有条不紊地建设中。
市场化运作
提高养老服务供给
每到饭点时间,后宅街道北站社区康养中心一楼的食堂便热闹起来。工作人员热情地帮前来就餐的老人们拿碗筷、打饭、端菜。老人们围坐一起,一边就餐,一边拉家常,在家门口共享幸福“食”光。
“这里的饭菜新鲜又可口,价格还实惠。”家住北站社区溪坦村的朱冬梅今年73岁,她是后宅街道北站康养中心的忠实“粉丝”。“自从营业以来,在这里不仅可以吃饭,还能享受量血压、测血糖、做理疗、家庭保洁等服务。”对于家门口这家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的服务,朱冬梅如数家珍。据悉,目前有30余名老人在此用餐,115名老人享受这里的配送餐服务。
今年91岁高龄的傅奶奶,因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出现记忆力减退、情绪暴躁等症状,家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她送到家门口的康养中心。如今,在护理员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生活十分有规律,病情相对稳定,身体状况也大有好转。“早上起床和‘老邻居’聊聊天,一起吃饭、看电视,然后做游戏。”提起现在的生活,傅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我们以社区嵌入化为主要形式,老人入住后可实现离家不离社区,在熟悉的氛围中颐养天年,家属下班后看望老人也更方便。”该康养中心由相关负责人说,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结合属地实际,在提供餐饮、康复、托养等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同步与医疗部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工站等进行组织融合、信息融合、功能融合、情感融合,构建起强大的服务能力。
1+14+N
织牢织密养老服务网
“多亏了你们送来的智能手表,为我们找到了老人。”去年11月,家住北苑街道丹溪社区方美香老人从家中走失,家属发现后赶忙联系了辖区丹溪康养中心寻求帮助,最终根据手表定位寻回了走失的老人。
据了解,该款智能手表专为老年人设计,可以将老人的出行动态、健康指标、睡眠情况和运动数据等信息远程共享给平台和家人。老人有需求或紧急情况时,也可以一键呼叫求助。在社区独居高龄老人的家里,还安装了智能摄像头、烟感报警器和门磁报警器等安防五件套……这是北苑街道依托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搭建智慧养老平台,用数字化手段破解养老难题的生动缩影。目前,丹溪社区已将40余户75周岁以上的老人纳入智慧养老平台,为他们提供健康指导、生活护理、助浴家政等服务,变“家庭养老”为“居家养老”。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建成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514家,已构筑起“1+14+N”居家养老服务网。同时鼓励养老机构连锁化、品牌化运行,将机构的资源和设施下沉,与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工站、老年电大、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设施资源互动融通,满足更多老年人“家门口养老”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