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久久为功。乡村振兴依然是今年两会关注的话题。“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深入开展全域未来乡村创建,加快和美乡村片区化试点,力争全市和美乡村建成率40%以上,新增省级未来乡村2个以上。做大做强乡村CEO和农创客队伍,培训‘新农人’1000人以上。拓展‘大李祖’共富联盟抱团发展模式,带动60%以上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达100万元以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守护乡村文化铺就共富底色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离不开我们对优秀的乡土文化的承继与弘扬。如何守住乡村振兴的底色,代表委员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要加大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建筑,建立乡村文化档案,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有的代表则认为,要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与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弘扬勤耕好学的义乌精神、尚农爱农的中国情怀。
人大代表曹勤丰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后宅人,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看着如今农村的好风光,他有感而发:“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工作还有欠缺,建议持续举办类似于佛堂‘十月十交流会’、曹村‘德胜岩重阳庙会’等类似的乡村文化旅游节。”
曹勤丰认为传统民俗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相关部门和组织要深入挖掘农村历史文化,加大文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地方特色,通过举办本地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开发文创旅游产品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形象,提高农村传统民俗文化旅游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通过提供必要的场所、资金等方式,鼓励支持非遗民俗文化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丰富乡村业态完善产业全链
会议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乡村产业,呼吁做好乡村资源整合,加强乡村新业态培育,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瓶颈,如要素集聚保障不够充分,地方特色产业不够壮大,乡村产业业态培养不够有力,乡村产业全链提升不够完善等。
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政协委员贾斯玮认为,要完善土地支持政策,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可实施国家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推动资源、资产、资金要素向乡村聚合;要完善资金支持政策,明晰社会资本下乡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基地、现代乡村服务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并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上市。
在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支持的同时,还应壮大乡村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强科技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加大品牌引领带动,构建乡村产业品牌体系,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营销能力;发挥数字赋能联动,实现“数字+农业生产”“数字+农产品营销”“数字+乡村旅游”“数字+乡村发展”,通过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促进乡村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催生乡村产业新业态。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在义乌,有不少创业带头人、新乡贤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尽管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乡村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
“我建议要在‘引’上做文章,在‘留’上下功夫,在‘育’上求突破,让人才真正下沉到乡村振兴一线。”人大代表李亚琼说,要做好吃、住、行、教育、医疗等保障工作,助力青年创客进村轻资产创业,吸引青年人来农村“试水”;要提高青年人才对村落文化的认同感、融入感和归属感,鼓励青年人才参与村庄治理;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模式,实施分层分类培育,发挥乡村人才的最大价值。
新乡贤具有一定资源或优势,也愿意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政协委员金永昌认为,各镇街、村社应大力发挥乡贤优势,鼓励新乡贤回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如出台推进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新乡贤+”模式助力乡村发展,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搭建数字化新乡贤人才服务平台,吸引更多乡贤投身家乡发展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