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河畔家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用餐
建设社区的“幸福餐车”。
老人在龙回村老年食堂窗口取餐。
温馨舒适的环境、营养实惠的饭菜、贴心周到的服务……近年来,老年食堂在全市遍地开花、加速发展,有效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题,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截至2023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人数达19万。围绕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愿望,我市把解决好老年人助餐这件“关键小事”,作为推动高品质养老服务的一件大事持续推进。那老年助餐服务是怎么发展壮大起来的?记者实地进行了探访。
科学规划让老年食堂“办起来”
每天中午11时,北苑街道建设社区园丁新村老年食堂飘来阵阵饭香,60余位老人踩着“饭点”陆续走进食堂,有序排队打包饭菜。刚刚打好饭菜的王月英老人说:“这里的饭菜都是现买现炒,讲究营养均衡、软烂易嚼,体验到了‘在家吃饭’的幸福感。”
与此同时,一辆装满餐盒的“幸福餐车”从园丁新村老年食堂出发,驶入辖区楼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河畔家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热心地将餐盒分发到老人们手中。“中央厨房+社区助餐点+送餐上门”的老年人助餐服务模式已经在全市广泛应用。
有人气、有香气、助餐点分布广,这是记者对我市老年助餐服务最直观的感受。谈及发展历程,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刘德钧介绍,2013年,市委、市政府专门研究制定并出台《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由民政部门牵头,财政部门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运行、就餐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镇(街)对建设、运行进行配套补助。
2020年,我市把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全覆盖,助餐、配送餐服务实现城乡全覆盖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聚焦城乡老人用餐这一“关键小事”。《关于全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金华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义乌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关于加快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在相关制度设计的支撑下,我市老年助餐服务工作进入全新阶段。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程娇燕介绍,我市建立起市、镇(街)、村(社区)三级财政补贴机制,对70周岁-75周岁老人每餐2元、75周岁以上每餐3元的补助,并根据老年食堂用餐人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星级评定,对助餐场所给予相对应的运营奖补。对于高龄和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各镇街、村社也都有相应的补贴措施。在服务模式上,我市建立起一套“中央厨房+社区助餐点+送餐上门”的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以老年人就近用餐为原则,以社区为单位,以中央厨房为圆心,向周围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辐射送餐,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采取送餐上门的方式,保证所有老年人吃上饭、吃好饭,打通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社会参与让老年食堂“办长久”
城市繁华地段,社区养老食堂如何可持续运营?
位于稠城街道词林菜市场对面的幸福食堂,是一座近2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这里不仅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其他人也可以在这里自费用餐,每天提供中餐和晚餐,每天10道菜,每日不重样。
记者看到,在取菜窗口旁,公示着每日的菜谱,并标明了营养成分等内容。荤菜8元一份,素菜3元一份,米饭1元管饱,还有免费的营养汤提供。等老人取完餐,其他食客也在取餐口排起了长队。“这里一荤一素一份饭12元就能吃得很好,而且食堂安全也有保障。”在附近上班的市民刘先生对幸福食堂赞不绝口。
“虽然是老年食堂,但我们定位是社区食堂,不光有社区居民,还有附近上班的人员。”词林社区党委书记朱福生介绍,幸福食堂从2022年7月开始试营业,是我市首家国企市场化运营的老年智慧食堂,签约就餐的老年人刷脸识别就可结算,补助部分当天傍晚返还账户。目前,幸福食堂有42位签约老人在此就餐,待老人优先取完餐后,幸福食堂才会对外开放。
不仅仅在城区,我市的农村养老食堂也在进行有益的探索。
去年12月底,全市首家由镇强村公司运营的食堂——大陈镇幸福食堂开张,通过“政府支持+市场运营”双轮驱动,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同时,食堂中的洗碗工、扫地工等后勤岗位,都集中面向村内的居民招聘,让他们在提高收入的同时服务民生。大陈二村70周岁以上老人在这里用餐享受优惠价2元一餐,8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用餐,每餐一荤一素一汤,菜品种类根据老人需求进行调整,将“幸福味道”带给每一位老年人。
据悉,我市鼓励公建民营的模式,社会餐饮企业运营助餐场所,由政府免费提供服务场地和硬件设施等,并落实水、电、气等公用事业费价格优惠政策。如稠城街道银苑社区幸福食堂,依托辖区内的“杨三顿”快餐店,共同培育极具特色的善养场景。商业餐饮店参与社区幸福食堂的建设,可以提升自身品牌形象,扩大用餐客户群体;社区也可以利用商户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供更多元化、更高质量的餐饮服务,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需求。这些食堂可以面向社会开放,从而增加收入来源。
在我市,“中央厨房”提供的老年配餐服务,也随着不断增加的就餐老人和助餐点发展壮大。如怡乐新村养老服务配餐中心,从以前负责机构住养老人的助餐发展到高峰期为3个街道的18个助餐点提供配餐服务,日均供餐量超1500份。后宅街道北站康养中心作为去年刚投入运营的“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除为机构住养的34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外,助餐服务也已经辐射周边5个村的91位老人。
释放政策红利,激活社会力量,构建多种模式的助餐服务网络,这正是我市养老食堂可持续运营的秘诀。
提升服务让老年食堂“办得好”
临近饭点,走进福田街道陶界岭小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百余位老人有序排队打饭,通过刷脸,就可以记录老人的就餐信息。在食堂的另一边,有一台血压测量仪和远程医疗终端设备,老人可以在测量血压,也可以进行在线咨询,学习养生保健知识。
在怡乐新村养老服务中心,通过“阳光厨房”的监控摄像头,家属和社会人士可以通过它看到工作人员在加工间、烹饪间、备餐间及消洗间的操作,让家属对老人的一日三餐更放心。
一幕幕智能化助餐场景,让记者深深感受到我市老年人用餐的安全、便捷、健康和精致。
“老年食堂和助餐点完全按社会餐饮企业质量标准建设和监督。”程娇燕说,民政部门始终重视提升老年助餐的服务质量和体验,不会因为是公益事业就降低质量监管标准。
为了让老年人吃得更安全、更健康,市民政局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靠前指导、规范提升,目前已完成养老机构食堂“阳光厨房”建设10家;联手卫生健康部门共同开展老年服务机构健康食堂创建,要求老年食堂提供符合老年人饮食习惯和营养需求的健康菜品。除了跨部门合作,市民政局还不定时进行服务质量督查,对老年食堂进行常态化的服务质量监测,以此提升全市老年食堂整体服务水平。
“老年食堂经常会联合妇联做包子、包饺子,清明节还会组织大家做清明粿。”苏溪镇徐樟塘村党支部书记张冰说,村里的好儿媳也会轮流在食堂当志愿者,为老人提供送餐上门等贴心服务。在这35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食堂边上还配置了棋牌室、阅览室、医疗保健室,成为老年人的生活乐园。
针对村社助餐点就餐普遍存在独居老人信息不畅通、老人忘记带饭卡、错过就餐时间无法就餐等问题,我市充分利用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数字技术,创新“三个一”,即“一张图、一张脸、一张网”,切实解决老年人就餐的难点问题。
据悉,今年我市将“一盘棋”统筹,加快推进养老助餐领域无感智能终端应用全覆盖,突破全市助餐结算壁垒,打破户籍地就餐限制,为养老食堂的安全和服务保驾护航,让这份“热乎饭”更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