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双江湖畔,地上的综合性体育休闲公园内市民晨跑健身,地下的净水厂把污水处理成无色无味的“净水”;炎热的午后,山脉群山环绕间,浙江深能环保有限公司内忙而有序,来自全市各地的垃圾、废弃物变成发电厂燃料,转换成电力服务义乌经济社会发展;傍晚时分,热气散去,大陈镇上坑仁村一改白日静谧,数千名游客慕名而来,脚踩沁凉溪水,品尝各类美食,感受水上集市的独特魅力……
这一幕幕,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商城大地上最生动的诠释。
近年来,义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力打好“清新空气”巩固提升战、“碧水提质”攻坚战、“净土清废”安全保卫战、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战,以“美丽环境”激活“美丽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180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6年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位,实现“两山”创建新突破。
垃圾成能源生态经济双丰收
经过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义乌经济迅速腾飞,成了举世闻名的商贸名城。但经济发展的疾风吹拂过这片土地的同时,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不容忽视。
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追求怎么样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生态立市”成了义乌的高明之举,尤其是把垃圾变成能源,更是为“无废城市”建设打开了“解题思路”,推动经济与生态效益双丰收。短短一年时间,义乌也从三星级“无废城市”跃升成为四星级“无废城市”。
作为市场大市、人口大市、产业大市,义乌每年产生生活垃圾超84万吨。如何走出一条减污降碳协同新路径?记者在浙江深能环保有限公司的“无废工厂”找到了答案。与大家传统印象中的垃圾焚烧厂不同,这里并没有臭气熏天、垃圾遍地。通过厂区中央控制室的大型显示屏,就能清晰地看到从垃圾分拣到焚烧再到出渣口等各个环节。
原本处理过程中会产生的“废品”都去哪儿了?厂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内产生的污泥、废渣、废水、废热、烟气、臭气等6大类废物全部循环利用。现在,该公司的生活垃圾日处理量达3000吨,年处理垃圾100万吨,消化义乌全市生活垃圾的同时还可年供电量约3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约24.3万吨。该公司还利用造纸污泥热值高的特点,将其干化后用于集中供热焚烧发电,现在拥有年处置污泥36万吨的能力,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万吨。园区内还建设了垃圾分类科普馆、“双循环”科技走廊,打造智能化科普教育基地,近年来先后接待各类科普活动1万余人次,成为义乌中小学生热门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与此同时,义乌积极推进减污降碳试点和“清新园区”建设,获评省级减污降碳协同标杆项目2个,完成“无废学校”“无废医院”“无废油库”等“无废细胞”创建216个。
地上变地下治水发展两不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高速发展中的义乌更能明白治水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
敢为人先的义乌在治水这件事上也走在前列——从2013年的“碧水商城”行动到2016年的雨污合流整治行动;从2017年全面铺开“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到2019年率先完成全省首个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近年来,义乌还先后建立了“3+3”排水设施运维管理体系,明确源头治水、项目治水等九大治水任务,聚焦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修复4个关键环节,不断突破治水瓶颈。2022年,“义乌市全域治水发展美丽经济惠民生”入选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义乌信息光电高新技术园区企业治理工作入选生态环境部“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地方治理典型案例”;2023年,首次捧回五水共治“大禹鼎”金鼎;2024年,义乌顺利通过第一批省级水生态修复示范试点,同时也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其中双江湖净水厂就是聚焦水环境治理,突破传统污水处理厂建设的代表项目。
作为浙中首座处理能力10万吨/日以上规模的全地埋污水处理厂,双江湖净水厂打破了传统污水处理厂在地面上的限制,全地埋的形式让各种水生物处理工艺基本不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有利于稳定运行。前不久,随着该项目的顺利验收,全市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75万吨/日,有效缓解义乌污水处理压力。而地上空间则变成了体育休闲公园,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建。
为解决部分污水处理厂能力不足和“饥饱不均”等问题,义乌还围绕市域污水治理一体化目标,建设了覆盖全域的“十厂一网”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实现7座污水处理厂互联互通、削峰填谷,充分利用各污水处理厂厂能,截至2023年底,跨区域调度污水4208.34万吨。
绿色作底色共同富裕结硕果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也重塑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义乌,一个个美丽乡村靠着绿色发展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作为义乌第一条省级“美丽河湖”,八都溪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大陈人。近年来,八都溪两侧村庄积极尝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实践。上坑仁村是八都水库大坝脚下的第一个村,村民们始终坚信“不负青山,方得金山”,走出了一条“共富水路”。
岁月如梭。2014年前,上坑仁村这个小山村根本没想到,原来治水也能致富。2014年起,大陈镇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实施了河道生态治理和堰坝改造工程,并不断深化落实“河长制”,目前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溪水好起来,游客慕名来。近年来,一到夏天,上坑仁村就成了“网红打卡点”,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玩水。“如何在做好环境保护的情况下,让上坑仁村这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富起来”成了摆在镇政府及村两委面前的一大问题。
2022年,在镇政府及各部门的支持下,上坑仁村利用八都溪的水资源做起了水上乐园和水上集市。经过几年的经营,这里的水上乐园、水上集市已远近闻名,每年夏天都是村民们最忙碌的时候。今年7月份,村集体增收突破百万元。
“今年生意特别好。”村民宣军芳原本在城区开饭店,得知村里搞起了旅游,她马上赶回村里开店,她一边招呼客人一边高兴地说:“现在大家都知道要守住绿水青山‘金饭碗’,增收致富的信心一年比一年更足了。”
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在义乌,越来越多的“上坑仁村”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截至目前,义乌累计启动未来乡村创建村230个,创建市级未来乡村达标村136个,特色村37个,样板村21个;全市442个行政村中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398个,年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村170个。
经济强、百姓富的背后是一张张优秀的生态成绩单。今年1-6月,全市PM2.5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93.3%,全市8个县控及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为100%,8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顺利通过第一批省级水生态修复示范试点评估,完成“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实现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生态文明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生态环境领域国家级荣誉加身“大满贯”。
共行大道向未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条路,义乌人越走越坚定。如今,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绿色成为义乌发展最动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