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老物件开启佛堂古镇“时光宝盒”

发布时间: 2024-11-01 09:32:48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陈洋波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佛堂人大代表当选证书。

信顺堂“爽沃宸昇”牌匾。

三益瓷庄瓜果瓷盘。

《义渡公约》。

会馆青砖

新安会馆旧照

  从9月25日至10月10日,佛堂镇人民政府发起有奖征集,通过寻找佛堂古镇的“老物件、老照片、老故事”,再现古镇瑰宝、生活影像、岁月故事。佛堂人民积极响应,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过一个月的征集,67件横跨350多年、浓缩佛堂古镇人文历史、商业故事的珍贵“时光宝藏”汇聚一堂。在最终的评比中,三星百货票证、佛堂镇人代会代表证明、丁顺昌商行墨印银元、三益瓷庄瓷盘等11件老物件,上榜此次活动的获奖名单。

  这些老物件“会说话”,它们有的是佛堂古镇历史重要节点的见证实物,被一代又一代佛堂人接力保护;有的是商业经济脉络的缩影,曾经随着码头、水路去向远方又回到故土;还有的是佛堂人房前屋后的日常生活物件,镌刻着一段真实又温暖的幸福时光。

  字里行间记录古镇繁华

  文本资料类老物件,是这次入选最多的类别。“年纪”最大的一份,来自清康熙年间的《义渡公约》——记录佛堂“千年古镇、百年商埠”的实物证明。

  这张立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义乌洋滩渡《义渡公约》长56厘米、宽5厘米,纸质,墨笔楷体竖书,字体秀气工整。公约距今已有350多年,泛黄的纸张上,娟秀的楷体字清晰可见,还盖有满、汉两种文字篆刻的“义乌县印”。

  《义渡公约》概述了义渡的来由。廿三都洋滩渡为义乌县南通衢。廿四都丁我明,每年春夏撑船摆渡,秋冬架设浮桥,以方便行人。丁我明病故后,其子丁上辛捐出三亩九分田产供养艄公,由贾尔俊、贾奇德等5人打理事务,由德水寺僧人保管船只、粮食等物。

  公约订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五月。当时,贾尔俊谢世,义渡资费捉襟见肘。为了将义渡事业发扬光大,贾明之、吴瑞卿、丁上辛、贾长延、贾奇德等人经过商讨,再次明确了管理职责。丁上辛又捐出七斗田以充资费。造船、架桥、田租等一切事务由贾明之等5人料理。但对于义渡资费为何出现短缺,公约没有明示。“《义渡公约》写下的,是这段历史中古镇几代人的一份善意。”该老物件的推荐人何慈旺说。

  “洋滩渡是旧时义南人民出行的一处重要渡口,洋滩渡的相关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后期。”佛堂镇作协主席王春平告诉记者,根据康熙《义乌县志》的记载,古时候义乌南江又叫洋滩江,所以洋滩渡就在现在的南江上。这份《义渡公约》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水运时期佛堂古镇的优越地理位置,见证了这座千年古镇的历史繁华。

  佛堂老街上的“名铺子”,在这次的文本资料中出现了很多次。佛堂古镇历代经营者精明的头脑、杰出的才能、务实的经营作风,都藏在了老物件的字里行间。

  沈太和是佛堂古镇最早的中药批发、零售店,也是一家知名的老店。这次征集到的其中一个老物件,是一张他们家的老中药处方。“我也姓沈,但不是他们的后代,收藏到这个药方纯属巧合。”推荐人沈财兵介绍,“沈家几代人擅于经商。到了第三代沈宪麟,沈太和药堂不但在义乌中药业首屈一指,而且东阳、永康、金华、浦江等县中药店均有人前来批发。”

  为了保住金字招牌,沈家人坚持从上海、杭州等名药店进货,还独家研发了不少药品和补剂。有资料记载,沈太和药堂全盛时期,雇工多达20余人,全年营业额高达10余万元。

  另一份征集到的大铺子资料,则是来自佛堂镇的三星百货公司在1951年时的股东名册和经营情况,这是佛堂人“买买买”的真实记录。佛堂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家百货公司在1950年办理工商业登记,当年领取营业执照时资金为8426元。这一年,因为管理得当,该公司店面从两开间扩大到四开间,成了全县规模最大的一家百货店。

  义乌藏家、乌伤会馆馆长王圣庆此次报名的老物件,是一张十分特别的文书——1950年的“佛堂乡正乡长委任令”。这张委任令里,写着浙江省义乌县人民政府为佛堂乡任命了新的乡长,照片、红章、日期清晰可见。

  王圣庆告诉记者,2014年他收藏这张委任令时,一开始还有些疑惑。“我是佛堂人,从事收藏工作20多年,看到上面的‘乡长委任’愣了一下。因为在此前接触的历史文献中,佛堂在行政区域称呼上从古至今都叫‘镇’,‘乡’从何而来?于是,到处咨询、打听,追寻这段历史的出处。”

  “几经努力,我打听到有一位88岁的老前辈曾经在佛堂镇政府上班。”王圣庆说,“老前辈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佛堂镇有一段时间改称为佛堂乡。但时间比较短,1951年后就重新改为镇。老前辈也很惊讶,这段只有几个月的历史还有一张这样的文书记录,非常有意义。现在大部分佛堂人,都不知道佛堂曾经被称为佛堂乡。”

  文献中,还有两张佛堂人的“个人成长”证书,分别是1953年义乌县张宅乡(当时资料上的行政名)人大代表张世照的《当选证书》以及1958年王兰香的一张《识字证书》。两份证书保存得很好,连边缘磨损都很少。“这张人大代表当选证书,是佛堂人民当家做主的见证。而这张识字证书是王兰香在41岁时拿到的,是国家扫除文盲阶段的时代见证。这些老物件对佛堂人来说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佛堂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百年物件见证佛堂历史

  此次评选中,实物类老物件也是比较多的类别。“体格”最大的,是一块清代的牌匾——清乾隆年间(1771年)佛堂著名诗人王元庚书写的“爽沃宸昇”。这块牌匾,现保存在佛堂古建筑信顺堂中。牌匾中的四个鎏金大字,端庄厚重,遒劲有力。虽然经历了250多年的漫长岁月,牌匾却依然保存完好、金光暗露。

  推荐人王军介绍,信顺堂原本坐落在佛堂老街的南头,是凤林王氏青口派东王支派的祖居地。信顺堂历史悠久,是一幢“宫”字形的江南格局古民居建筑,建于明朝晚期,竣工于清乾隆年间,倾注了祖父王文彩、儿子王守发、孙子王国翰祖孙三代人80多年的心血,是佛堂古民居建筑的瑰宝之作。2006年,信顺堂被义乌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建筑。

  “村民们对信顺堂都很有感情,村里曾经以全村村民按手印的方式来保护这座明清古建筑。”王军说,在多方努力下,信顺堂整体建筑被迁到了佛堂古民居苑内,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得知这次征集活动,他就为牌匾报了名,希望更多人知道信顺堂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征集活动中有一块佛堂新安会馆的青砖。“这块青砖,见证了佛堂古镇的商脉。”王春平介绍,佛堂因水而兴,明清以来,一直是义乌的商业重镇,到了民国时期,佛堂镇则被誉为浙东四大重镇之一。新安会馆,是佛堂商业的重要见证。

  会馆是让商人们歇歇脚,联乡谊、通信息的地方。新安会馆是一幢两进的大宅子,粉墙黛瓦,有5个大开间。整幢房子雕梁画栋,非常精美。以前,在佛堂做生意的核心商队,除了本地人还有徽州、绍兴来的商人。佛堂镇就在老街的繁华地段,修建了新安会馆和绍兴会馆供他们休息。

  王春平说,1929年,民国政府为发展带动浙江西部经济,开始修筑杭州至江山的“杭江铁路”,作为浙赣铁路的一段。铁路建成后,于1931年通车,带动了浙江商贸和运输的迅速发展。但水路航运业进入了衰退时期,曾经繁华的新安会馆逐渐闲置,直至破败。2018年一场大风雨后,新安会馆遗憾倒塌,后来又进行了拆除重建。他保留下了废墟里的这块青砖,这是佛堂商业史的实证。

  活动中,一枚带有墨印的银元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是一件来自佛堂古镇丁顺昌商行的老物件。“民国时期,钱庄或银号有在银元上盖墨戳的习惯,叫作‘加盖墨戳’。这是票号、钱庄、府库等鉴定真伪和成色的常见手段,昭示银元的质量过关,同时也对商行有一定的宣传作用,像一个小广告。”王圣庆说。

  据王圣庆介绍,2009年,他在上海一位藏家的分享中看到了这个老物件,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佛堂古镇的老物件。之后每一年,他都问上海藏家可否割爱,足足用了10年,终于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在2019年买到了这枚银元,把这段属于佛堂的历史留在了佛堂。

  实物类老物件中,还有来自清末的佛堂老街信元鹿号的银簪和银福摆件,体现了清末佛堂老街上银楼精湛的制作工艺。此外,佛堂三益瓷庄出品的山水多用瓷盘和瓜果瓷盘,同样制作精美,尤其是画着南瓜、白菜和萝卜的圆盘,风格淡雅,手绘生动,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佛堂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片段。“根据我的观察,这件瓷器应该来自景德镇。佛堂古镇历史上是没有瓷窑的,是佛堂商人请景德镇的商人代工后,进货过来售卖的。”王春平说,这也反映了佛堂老街发达的商贸文化以及当时佛堂人民富裕的生活。

  此次征集的老物件还有很多,例如关于记录20世纪90年代佛堂全貌、晓联生产队等的老照片。

  “近代佛堂的经济文化,在义乌文明发展史上拥有灿烂的一页,需要有更多年轻人去了解和发现。”佛堂镇工作人员表示,这次征集到的老物件,都完成了数字化的记录和整理,它们是佛堂流动的历史、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挖掘、总结、继承。

  据了解,此次老物件征集活动也是今年佛堂“十月十”系列活动之一。佛堂镇将陆续开展“佛堂请你来入戏”“舌尖上的古镇必吃榜”评比等活动,迎接佛堂这场民俗文化盛会。

  
编辑: 童晓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