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超市”义乌这座城市里,奔涌着一支支特色鲜明的群众自治队伍。从国际商贸城到乡村创客空间,从金融商务区到物流园区,“红马甲”与“红袖章”交织成网,“大喇叭”与“小哨子”此起彼伏,全市上下正以绣花功夫织就全域防控的平安画卷。
在纠纷调解的最前沿,“义乌商姐”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化解贸易摩擦。她们穿梭在国际商贸城商位间,既是国际贸易规则的解读者,更是商户情感的黏合剂。与之形成呼应的是涉外调委会的“外国老娘舅”,来自埃及的调解员用阿拉伯语平息中东客商的焦虑,越南籍志愿者以母语消解东南亚创业者的困惑,这种“以外调外”的智慧,让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义乌找到“情感公约数”。
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处,上溪“云溪嫂”们熟知每幢出租屋的电路走向,能“嗅”到违规隔间的安全隐患,用家长里短的沟通化解邻里积怨。后宅李祖村的“微管家”则把服务延伸到创客的办公桌前,既当消防隐患排查员,又当乡村创客的创业顾问,在古村落的青石板路上走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治理方式,让安全隐患止步于萌发之初。
专业领域的平安防线由特色联盟构筑。金融商务区的“CBD护航联盟”整合银行保安、物业管家、白领志愿者,形成楼宇防控的立体矩阵;中通物流警务室将快递小哥培训成“移动天眼”,让每辆快递车都成为治安巡逻的神经单元。这些创新实践证明,群众组织的专业化发展能够释放出惊人的治理效能,奏响了全民参与平安建设的“交响乐”。当市井街巷的每个角色都成为治理主体,“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便自然生长,这种浸润着群众智慧、凝聚着群众力量的平安网络,构筑起温馨和谐的平安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