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当人们沉醉于大自然生机盎然的时候,精神心理疾病却悄然按下“复苏键”。市中心医院精神科接诊数据显示,近段时间,因情绪低落、抑郁就诊的患者以及精神类疾病复发的患者明显增多。
市中心医院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方向明介绍,受生物节律、气候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春季是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的易发期。如果近期出现失眠多梦、头晕头痛、身困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应及时关注季节变化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每天晨会都像在梦游,窗外雨声像敲在神经上。”29岁的职场白领小媛(化名)攥着病历本苦笑。这位与抑郁症抗争5年的姑娘,原已稳定回归职场,却在换新岗位后遭遇“季节性考验”。持续阴雨叠加职场压力,导致她出现注意力涣散、睡眠障碍、情绪焦躁且难自控等情况。
在精神科门诊,方向明为小媛调整了用药,并且给予心理疏导。方向明指出,春季光照和气候的变化,可能通过影响生物节律和激素水平,导致精神疾病复发。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来说,在这个季节应做到避免刺激,规律作息;切忌停药,适时调整心态;定期复查,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复发或加重。“根据往年经验,这场‘春季心理保卫战’或将持续至5月,季节更迭中的情绪波动要引起足够重视。”方向明说。
那么,普通人群如何防范“情绪流感”来袭?方向明提醒,导致精神类疾病发生的因素是综合性的,除了与季节有关外,还与遗传、环境、社会、个体素质和生活事件等因素有关。大家在关注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同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养生保健和自我心理调整,打破春季心理魔咒:
1.稳住生物钟。昼夜节律是情绪基石,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
2.用运动、阳光“重启”快乐激素。春季阳光明媚,平时可以多参加户外活动,适当增加运动量,运动有利于改善情绪。同时,多晒太阳也有助于缓解情绪。
3.保持情绪稳定。对自己的情绪保持觉察,留意莫名的情绪变化;要保持情绪平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一些会引发情绪过于高涨或低落的场景。
4.寻求帮助,专业干预。如果持续两周以上出现情绪低落、失眠、兴趣丧失等情况而无法缓解,要及时向医院精神科或正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我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于是大家怀揣着美好愿望给自己定下年度目标,也使得春季成为一年中压力值较高的季节。”方向明说,有的人急于改变现状,又因现实与目标的巨大落差而产生心理不适,特别是职场新人以及学生群体,常常会由此而产生困扰。建议制定合理计划,避免因“新年目标”太大而自我施压。毕竟在万物生长的季节,我们的心灵同样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