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5月19日讯(记者 龚书弘 编辑 童荟颖)“快看,这片水田里全是小蝌蚪!”5月19日,在义乌市义亭镇陇头朱村西北侧的300亩生态稻田里,随着农户们将秧苗插入水中划开一道道碧波,标志着该镇今年的“稻蛙共生”项目正式进入水稻种植季。晨雾未散的田间,成千上万尾蝌蚪在初露的秧苗间穿梭游弋,与轰鸣的农机、穿梭的施工队伍共同演绎着现代农业的生态协奏曲。
去年,义乌市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楼国三外出考察发现“稻蛙共生”项目的前景后,积极将其引入义乌。楼国三介绍,“稻蛙共生”是一种循环生态种养模式。黑斑蛙喜阴,爱吃稻田里的虫子,水稻可为青蛙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黑斑蛙的粪便可作为稻田的天然肥料,这样种出来的水稻不需施肥、不打农药,能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去年3月,该合作社在陇头朱村开辟出30亩试验田投放蛙苗,经过5个月的生长,首批黑斑蛙上市销售。“在稻田间养殖的黑斑蛙产量很高,每亩产量约1500公斤,每公斤零售价40元左右。去年,我们的试验田里共产出5万公斤黑斑蛙,除了部分留作育种,超过4万公斤黑斑蛙通过本地及周边镇街的农贸市场销售,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远销到杭州。”楼国三说。
“‘稻蛙共生’产值高、见效快,既提高了水稻和黑斑蛙的品质,又做到了生态环保、种养循环发展。”楼国三说。今年,他将稻蛙养殖基地扩大到300亩,并投资近500万元建设自动化灌溉、投料等配套设施。“黑斑蛙养殖周期长,可以全年不间断地销售。接下来,我们在做好养殖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将积极开拓周边县市及全省其他地市的销路,进一步实现一田双收的好‘钱景’。”
近年来,作为义乌市首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义亭镇积极做好“稻”文章,先后打造了“稻虾轮作”及“稻鱼共生”等生态农旅项目,让家门口的农田摇身变为“网红田”和“致富田”,不断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子。通过这些生态农业模式,该镇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