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一种被称为“出片式旅行”的现象再度引发讨论。这类旅游将旅行的首要目的或重要环节,放在拍摄高质量、适合在社交媒体分享的照片或视频上。这一旅行方式在网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质疑其流于表面,背离旅游本质。但支持者则认为,这是记录人生瞬间的一种方式,是自我表达和社交需求的自然延伸。那么,该如何评价这一行为?
人们不喜欢“出片式旅行”,首先是反感那种只顾自己,置其他游客感受于不顾的“独占式出片”。比如刚爬到山巅站定赏景,旁边就会有人很“客气”地来一句“请让一下我要拍照”,最后只能匆匆瞥一眼山海,悻悻然地让位。人们反对的,正是这种将个人愉悦建立在无视他人权益之上的行为。
其次,人们质疑的是那种把出片视为唯一目的、置同行游伴于不顾的“病态式出片”。当旅行走向“唯出片论”,它反而加大了人际关系的距离。比如,原本相约旅行的情侣,当对方拍照频率与拍摄水平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便开始陷入争执。人们反对将镜头外的情感交流弃之不顾的、让旅行沦为一场功利与冷冰冰的出片任务。
再者,人们反感的是那种为了出片,不顾个人安危乃至景区公共利益的“癫狂式出片”。近些年,与拍照相关的旅游安全事故案例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中大部分发生在网红打卡点。除此之外,出现一些极端游客为了拍照,甚至不惜破坏文物、损害生态环境。当“出片”扭曲到以牺牲个人安全、生态环境为代价时,无疑是对旅行目的的本末倒置。
事实上,旅行追求出片,渴望将瞬间美好凝固为永恒,本是人之常情。数字时代,用更精美的影像记录旅途,更是技术赋予我们的权利。人们不认可的,从来不是“出片”这个行为本身。
人们真正反对的,是自私的“独占式出片”、缺乏人情的“病态式出片”、不顾个人安危和社会利益的“癫狂式出片”。因为这些行为,让“出片”这一原本服务于旅行体验的工具,反过来异化和主宰了人的行为。它让人从旅行的主体,沦为了镜头前的奴隶,甚至成为景区乃至社会的“公害”。
归根到底,“出片”只是旅行的一部分,那份真实的、沉浸的、与他人和世界真诚相连的体验,才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