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2年>工作创新篇 正文

【浙江日报】突破教育“围城”――义乌市重视外来人口子女教育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今年暑假,从吉林省来义乌的小燕姑娘过得特别开心。因为秋季开学,她将到义乌市第十五中学读初中。她说:“以前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没有我读书的学校,我和爹妈不能经常在一起。今年他们来义乌打工,缍可以把我带在身边了,我真高兴啊!”

  在外来人口高度集聚的义乌,像小燕一样高兴的中小学学生还有很多。

  而以前,义务教育必须严格按户籍所在地衽就近入学,这像一道高高的“围城”,把外来人口子女挡在义乌各所学校的大门之外。

  眼下在义乌,教育的“围城”已被突破。据不完全统计,仅义务教育阶段外地学生在义乌就读的就有5000多人,市区18所小学、5所初中每所都有操着南腔北调的学生,另外还有来自韩国、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的18位小留学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后,义乌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重视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今年9月,又有00多名外来人口子女将到义乌市公办或民办学校就读。义乌实验小学今秋招收12个班,外来学生有7个班,而本地学生才5个班。

  教育大门要不要向外来人口敞开

  义乌是一座坐落在市场上的城市。连续12年雄居国内集贸市场之首的中国小商品市场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繁荣。

  义乌又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全国各地的经商务工慕名而来,外来人口从1991年的二万多人增加到2001年的47万人,且还在以每年30%至40%的速度递增。而义乌的常住人口也不过67万。在一些经济发展特别快的乡镇,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之比竟然是1:3。

  大量外来人口的迅速集聚,使义乌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免显得捉襟见肘。看着60名以上甚至多达75名孩子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有些本地居民产生了想法从为外地人无权享受义乌的教育资源。一些外来民工则大声疾呼:我们的孩子也要读书!

  教育的大门究竟要不要向外地人敞开?义乌人由此开展了一场讨论:义乌没有外地人做生意行不行?要吸引人才到义乌工作,不解决其子女的读书问题行不行?要建设现代化城市,没有外来人口行不行……

  渐渐地,义乌人形成了共识:教育的大门必须向外地人敞开。省党代会后,义乌人站在全局和发展的高度,对此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告诉记者:“义乌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外来的人才和劳动力,是他们给义乌带来了智慧和财富。我们要把义乌打造成国际性商贸城市,就更加需要重视人才。解决外来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是流入地党委、政府应尽的责任,也是吸引和留住各方面人才的重要一环。”

  突破“围城”的路径在哪里

  解决外来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义乌有较好的基础。

  早几年,义乌就出台了《义乌市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在义乌投资、办厂、经商并纳税的经营者子女人学有各种减免政策,教育部门更着重强调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民工子女实行费用减免。正在义乌市廿三里镇中学读初二的丹丹就是一位受到当地政府资助的学生。

  几年前,丹丹随父亲从江西横峰到义乌读书。由于母亲长期生病,父亲每月只有五六百元的收人,丹丹一家生活十分艰苦。学校了解到丹丹的家境后,就上报镇里为她免去每学期1000元的借读费、杂费及住宿费。丹丹说:“如果没有镇政府的这些减免和学校的帮助,我早就不能读书了。”

  上学期,甘三里镇上的中小学共有221外来民工子女就读。为了帮助这些孩子,镇政府出台了帮困措施,明确要求各校对家境困难的外来民工子女减免借读费,减免部分由镇里进行适当补助,由此全镇为50位外来民工子女减免了借读费。

  有关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方便了外来人口子女在义乌就学。200学年,在义乌就读的外来人口子女有1.43万人,占义乌在校中小学生总数的16.38%。

  重视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义乌找到了多条路径——城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向外来人口子女开放,2001学年公办中小学承担了90%以上的外来人口子女就学;私立学校也开足马力吸纳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苏溪镇经批准,还创办了“安徽定远华立小学”,在校生有300多人。

  “要突破棉‘围城’,关键是增加投入”,义乌市委一位领导说:“省党代会明确提出要重视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让我们有信心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在今年暑假里,占地120亩、投资6500多万元的义乌第十六中学已进人后期装修,9月1日可迎来30个班的学生。另外,稠江初中、第十九中学都已开工建设。义乌市对这些中学的建设投人的资金将达2亿元,而今秋进人这些学校的学生中肯定有许多外地口音。

  对外来学生该不该一视同仁

  进人义乌的外来人口,其中有不少是引进人才,而更多的是自找门路的务工者。开放的义乌人认识到,外来人口不管是引进人才还是普通务工者,都为义乌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因此,应该让外来学生与本地学生一样在义乌享受同等的待遇,接受公平教育。

  这是义乌在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中提出的又一新目标。

  下骆宅初级中学位于离义乌城6公里的农村。全校740名学生中,外来学生有70多名,他们的家长绝大多数是务工者。外地学生在这里读书,学校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多加关照。如住宿的床铺、座位尽可能排得好一些。在学校里大家都要讲普通话,不能讲义乌话等。虽然这都是一些小事,却让许多外来学生和家长由此感到了一种平等。

  来自湖南的胡国东来义乌承包土地已有多年。他说:“近几年,在这里搞种植收人并不高,本来不想再承包土地。但看到孩子在这里能与当地学生一样受到这么好的教育,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今秋开学,他的女儿将进人义乌的普通高中读书,儿子还在下骆宅初级中学读初三。

  义乌对本地学生和外来学生一视同仁,使许多外地人选择了义乌。其中不仅有义乌这座城市之外的,还有省外的,甚至境外的。

  今年5月18日,在义乌市实验小学成立90周年庆典大会上,一位来自韩国的家长代表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而做翻译的是他在实验小学读四年级的儿子,在场的许多人都颇为惊讶:“这个小孩学中文有多久?”这个韩国的男孩叫河东模,去年3月份才跟做生意的父母从韩国到义乌来读书,学中文不过一年多时间。

  也有为了孩子的发展而选择义乌的——在义乌市王店小学读四年级的小磊来自安徽。几年前,小磊的爷爷看到义乌的学校都很漂亮,还有许多安徽的民工子女在这里上学,他立即回家带上小磊到义乌读书,而小磊的父母则留在老家种田。针对小磊的特殊情况,王店小学为他减免了400元的借读费,还安排老师和同学给他补课,让他跟上学习进度。两年过去了,小磊学习大有进步,上个学期还被评为“学习积极分子”。

  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地听到义乌人说,重视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实际上就是重视义乌的未来。

  记者:冯颖平金海忠

  刊于2002年8月8日《浙江日报》

  
编辑: 祝璐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