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19年>图片报道 正文

【浙江日报】义乌福田:跨越两千公里 共谱“东西部扶贫协作曲”

发布时间: 2019-10-10 08:00:06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余建红 汤晓燕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汶川县来料加工经纪人进行大比武

  10月8日8点45分,四川省汶川县绵虒镇大禹村妇女陈蓉家。听到一阵手机闹铃声后,她放下手中的家务活,径直走向村口的“福田街道——绵虒镇东西部扶贫协作来料加工扶贫车间”,开始了一天工作。

  “因为要照顾小孩,我出不得远门。”陈蓉说。去年,家门口建起义乌来料加工扶贫车间后,她在农闲时有事干,每月能领到1500元的加工费。

  去年以来,浙江省义乌市与四川省汶川县深入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科学分析两地特点,按照精准扶贫扶真贫的要求,创新性提出“来料加工+产业培育”的方式,义乌与汶川签订了来料加工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帮扶汶川全面承接和培育来料加工产业体系,提升汶川造血功能,促进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截至目前,义乌在汶川共设来料加工车间32个,总面积8830平方米,从事来料加工的各族群众超过千人,每人每月可增收1000元以上。

  福田街道首批爱心订单发车仪式

  从“招过来”到“走过去”

  东西部合作促两地“牵手结缘”

  “中国小商品之都”在义乌,市场位于福田街道。自东西部合作确定义乌和汶川结对后,两地党委政府又专门确定了“一镇(绵虒镇)一街(福田街道)”全面扶贫对接。福田街道主动提高工作站位,用更高的视野来谋划两地合作扶贫。

  去年以来,福田街道干部多次前往汶川调研,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发现汶川县当地的闲置劳动力资源丰富。

  “当地有很多留守在家的妇女,多为羌族和藏族居民,擅长羌绣。但是这些妇女为了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不便外出务工。”义乌市福田街道党工委书记郑亚明说,两地扶贫合作开始时,汶川曾组织了近百人来义乌打工,而今留下来的却不多。

  汶川原有个草坡乡,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又连续遭受2010年“8·14”、2013年“7·10”特大山洪泥石流次生灾害,全乡3000多人不得不整体搬迁至水磨镇郭家坝。“郭家坝距离原草坡乡80公里,这批居民无处种地、无处务工。”

  与此同时,在2000公里以外的义乌市,劳动密集型产业早已遭遇“招工难”,义乌开始实行将小商品来料加工产业向外梯度转移。

  这边“招不进来”,那边“走不出去”。“我们何不把原料拉到汶川加工,既解决招工难问题,又让这些人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带娃赚钱两不误。”

  两地通过深入协商,制定出以产业基地、扶贫车间、扶贫园区为载体的“三位一体”扶贫模式。通过前期摸排,福田街道有20家公司表示有合作意向。汶川县将部分公屋改造成来料加工车间,让居民们能够在家门口上班。

  2018年9月16日,义乌市福田街道与汶川县绵虒镇签订对口协作协议。“我们承诺,在2018年到2028年期间,在福田街道的牵头下,提供充足的来料加工信息和货源,在汶川地区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产业,助力汶川贫困地区群众在家门口脱贫。”在签订仪式现场,郑亚明一番话掷地有声!

  这一轮东西部扶贫合作3年为期,但义乌与汶川的来料加工战略合作协议却签了10年。

  福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盛庆生说:“光靠3年时间,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想彻底摆脱贫困,归根到底还是要增强当地自身‘造血’功能,我们希望通过这个10年的长期合作,拿出真心实意,真正促进当地产业发展。”

  汶川县来料加工经纪人培训班授课中

  从“留守在家”到“在家上班”

  汶川农民在家门口“无中生有”

  汶川县岷江边上的一间扶贫车间里,来自附近村子的10多位村民正在进行小饰品加工。“人多的时候车间有40多个人,我们有技术工人带着村民熟悉各个工序。当然,村民熟练后,也可以把东西带回家生产。”现场的负责人介绍说。

  回首这一年,从“留守在家”到“在家上班”,从“出不了门”到“就近创业”,背后跳动着的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强劲脉搏,体现的是义乌和汶川两地东西部扶贫协作带来的深刻变化。

  为了让来料加工项目能在短时间内为大众知晓、支持、参与,汶川县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在县人社局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主要负责人主持召开全县来料加工产业专题宣传讲座、培训会,县人社局印制《来料加工宣传手册》,发动全县干部职工在春节期间“走基层”“两联一进”“户户入、入户户”,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在全县营造支持加工产业、投入加工热潮、尊重从业者的浓厚氛围。

  汶川县还派出干部来义乌挂职,福田街道则组织汶川经纪人来义乌培训。

  绵虒镇高店村妇女杨梅是汶川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参加两地举办的来料加工专业技术培训后,成了汶川县来料加工总负责人,在全县最早建立起来料加工车间。“来料加工技术要求不高,很多留守妇女和老人都心灵手巧,也有闲余从事来料加工。”

  “第一车货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发回去了,对方非常满意。”杨梅说。作为羌绣非遗传承人,杨梅正在思考如何将羌绣融入到来料加工中,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小商品的品质和附加值,而且可以将羌绣很好地宣传出去,走向世界。

  在之后的企业对接会上,汶川2名来料加工经纪人又与义乌一家企业对接,签订了无痕短裤来料加工意向协议。

  义乌来料加工联合会会长、福田街道扶贫办主任周伟力从事来料加工推广20多年,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他指导相关车间经纪人成立汶川绵虒禹羌人家贸易有限责任公司。随后,“公司+经纪人+农户”的管理模式也在汶川全县迅速推广。

  “去年9月起,福田街道为汶川县四套班子领导、400余名党政干部和全县党员电视直播开设来料加工干部大讲堂。福田街道在汶川先后开展了12批次500余人次的来料加工技能培训,邀请汶川县10个乡镇街道的32名经纪人到义乌进行业务培训。”周伟力说,“考虑到义乌的物价相对较高,为了减轻这些在外培训汶川人的负担,他们在义乌培训期间的培训费、住宿费、餐费全都由街道承担。”

  2018年12月,汶川县委、县政府下发《鼓励来料加工经纪人开展对接培训活动及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奖补方案》;2019年1月,出台《来料加工产业发展扶持方案》。两个方案的出台,犹如一支强心剂,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汶川发展来料加工、建设扶贫车间的决心,汶川县从事来料加工的参与面越来越广,人员和车间数量成倍增长。

  除了头饰、小灯笼、无痕内裤,更为复杂的衬衣加工已在推进中。

  “来料加工扶贫车间让留守在家的村民们农闲时可以做点手工活,工资可随时结,也可以月结。还可以把货带回家里加工,做完了再把成品送回加工点。”汶川县银杏乡一碗水村来料加工负责人王玉英开心地说。

  今年48岁的苏学芳以种枣为生,农忙之余走上10几分钟就能到扶贫车间上班。只见她脚踩着缝纫机,手飞快地转动着布料,“嗡……”几分钟的功夫,一件成品就完工了。对于这份工作,她满是感激。“在这儿工作离家近,工作灵活自由,每个月平均能挣到2000多元工资,还能顾上家里农活,很满意。”

  此外,汶川县还把加工车间搬进了汶川特殊教育学校,让陪读家长可以在孩子上课期间到学校的来料加工车间打零工,补贴家用。以此为契机,将来料加工融入课堂,培养特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兴趣,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为毕业后到来料加工脱贫车间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义乌福田—汶川绵虒来料加工(衬衣)开工仪式

  从“来料加工”到“产业转移”

  汶川的将来,有了更多可能

  一年多的帮扶,部分汶川来料加工经纪人素质有了质的飞跃。

  绵虒镇金波村羌族妇女林富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她利用自己平日里练就的绣花本领,建起了草坡红姐羌绣专业合作社。但2013年“7·10”特大山洪泥石流,让林富美逐渐走上正轨的红姐羌绣合作社遭受重创。

  来料加工让这位坚韧的羌族妇女很快重拾信心,今年1月,林富美和其他培训人员一起来到义乌硕硕服装厂进行学习。

  一到服装厂,林富美充分感受到了义乌的“速度”。“在车间,只见里面的职工都飞速地踩着缝纫机,几分钟就做好了。而且,就算是偶尔聊天,手都是不停下来的。”

  林富美还发现,义乌硕硕服装厂的普通工人都是开着轿车来上班的。最令她敬佩的,是总经理黄晓庆。“别看她是老板娘,但是做起衣服来很熟练。一般做衣服遇上什么技术难题,她都能解决。而且,她比任何人都要拼。每天下班,她总是最后一个走的。”

  一天深夜,林富美下班时,见黄晓庆还在车间里检查衬衣,就上前和她聊天。“黄姐告诉我,厂子就是靠她做衬衣白手起家的。现在,这里的职工通过做衬衣,每个人的月收入能达到7000到10000元。不少职工的买车钱,就是通过这样赚出来的。中间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熟能生巧,每天干,把这件事做到极致。”林富美说,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她:“浙江人这种执着和敢于吃苦的精神,真让我佩服。”

  这之后,林富美便把黄晓庆当成自己的榜样。“都是女性,我不能就这样被困难打到,要像黄姐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片天。”

  培训离开前一天,林富美又找黄晓庆聊到深夜。“她主要是担心回去以后干不好衬衫加工,心里很着急。”黄晓庆说,“我让她放宽心,会让12个熟练工跟着去服装厂指导。我自己也会每隔一个月就去趟汶川来料加工点。”

  通过一个月的相处,黄晓庆看到了汶川人民大灾之后的那份坚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我发自内心地想帮她们,让她们的生活好起来。”黄晓庆说。

  如今,林富美和义乌市硕硕服装厂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来料加工的规模越来越大。最近,林富美在郭家坝安置区闲置公房租下了2000平方米的两层楼场地,扩大来料加工生产。

  扶贫车间里晚上也灯火通明。林富美介绍说:“在这里干活的工人,年龄跨度很大,下至20来岁的青年,上至70多岁的老人,都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郭家坝是我们扶贫协作的成功案例,我们希望以点带面,点面开花,辐射带动汶川全县甚至周边地区,想尽办法让那里的老百姓口袋鼓起来、生活好起来。”福田街道办事处主任盛庆生说:“汶川人民来料加工能做多少,我们就提供多少,优先谋划安排。”

  对于推动两地经济发展,福田街道则看得更远。“我们希望,通过‘来料加工→来单加工→产业转移’三步走的模式,从提供原材料、培育经纪人和加工队伍的‘来料加工’起步,逐步发展成为提供样品和订单,由汶川方面自行生产的‘来单加工’,最后由汶川熟悉业务的经纪人自行兴办工厂、设计生产并销售。”周伟力说,其实两地合作不仅是帮汶川,也是在帮义乌,没有欠发达地区帮义乌承接来料加工,就没有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今天。

  据了解,四川水电资源极其丰富,当地招商引资对企业用电实施优惠政策,每度电价才0.30元,义乌的一些企业可将产业转移到汶川。但是,汶川县山地多平地少,可用工业用地并不多,义乌市还在和汶川县谋划,利用“飞地”政策,在距汶川100公里的成都市建“飞地”义乌文创园,更高平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助推汶川经济发展。

  “从来料加工、来单加工到产业转移,从简单扶贫、精准扶贫到产业扶贫,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郑亚明说。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