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著作阅览互动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版块。
与胡适通信的独特设计。
尾厅弧幕影院。
书籍感应投影区。
“以笔投枪”实景版块。
《海瑞罢官》全息影像片段。
序厅
古色古香的吴晗史学馆
上溪镇苦竹塘村,因塘得名,自古至今都是文教昌盛之地。在风和日丽的午后,记者进入村庄一眼就能看到,白墙黛瓦、拱门曲檐、古色古香的吴晗史学馆掩映在绿树一侧,坐落于碧波之畔。
这是一座国内一流多位一体的专题文化研学展示馆,总建筑面积为2254.79平方米,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展馆设置了六个单元、八个专项展览主题,多层面、立体化、全方位展示了吴晗作为中国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等相关成就。
去年,在市博物馆指导下,吴晗史学馆先后建立了藏品管理、公共安全、安保消防等规章制度,并丰富了展陈形式,完善了展品说明,成功入选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名录。目前,吴晗史学馆布展基本完成,进入试运营阶段,不少游客慕名而至。置身其中,仿佛进入时间长廊,或是静谧美好,或是风云激荡,或是振奋人心的岁月……
清华“太史公”:深研细证,为明史研究奠基
推开朱漆色大门,序厅内昂扬的音乐响起,红色飘带飞扬。
在时间的轴线上标注着:1909年9月24日,吴晗出生在一个家风颇严的书香门第。他从小酷爱读书,六岁“立地成诗”,十一岁诵《御批通鉴辑览》,小学时2000多字的《祭十二郎文》倒背如流……
19岁时,吴晗考入中国公学大学部,对胡适的治学之道十分认可,后追随他来到北平。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时,写成了《胡应麟年谱》,得到胡适关注,两人开始频繁通信。在《第二单元:明史学者,才华出众》展区中,集中展示了两人之间的多封书信。其中一封信以弧形悬挂的方式置于中间玻璃展柜的上方,这种独特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
1931年8月,吴晗考入清华大学历史学系二年级,专攻明史。在清华攻读期间,他热衷于深研细证,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仅在清华大学发表的就有40余篇。除了《清华周刊》外,他还在《燕京学报》《清华学报》《文学季刊》等当时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一些有分量的学术论文。此时,吴晗已在史学界小有成就,被同学们称为清华“太史公”。
毕业后,吴晗留校任教,开设明史、明史研究、明代社会史等课程,为当时各高校开设明史课之首创,成了年轻的明史专家。
在清华大学就读和工作时,吴晗博览浩瀚史书,积累了珍贵资料,对明代经济、政治、社会、军事、民族、文化、中外关系等都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取得卓越成就:发表了《晚明“流寇”之社会背景》《明末的仕宦阶级》等5篇明史论文,学术见解独到;搜寻蛛丝马迹发现两部重要著作,通过手抄朝鲜《李朝实录》积累了三百多万字的第一手史料,还原被清朝篡改的明朝历史真相;发表了《关于东北史上一位怪杰的新史料》和《后金之兴起》两篇文章,“补白”了建州史。
1937年9月,吴晗赴昆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教授。1939年10月,他与志趣相投的女友袁震结婚,有情人终成一生伴侣。
在《序厅:勤奋学者》《第一单元:文史书虫,初露锋芒》《第二单元:明史学者,才华出众》的展区中,通过图片、文字、书信书籍展示等形式,青年吴晗的美好岁月静静地流淌着。
“猛虎”斗士:以笔投枪,冲在爱国运动一线
1937年7月,日寇入侵中华大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吴晗的人生也开始经历热血澎湃的硝烟岁月。
清华大学被日寇占领后,与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合组为临时大学,后又迁到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0年夏,吴晗回西南联大任教,不久便被派往四川叙永分校上课。次年秋天,物价飞涨,吴晗的生活极端困苦,再也无法安心于书斋生活。对此,他戏谑地称:1940年“政治来过问我了”。
加入民盟是吴晗政治生涯中的新起点。1943年7月,经介绍,吴晗加入民盟,被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很快,他便成为昆明爱国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还兼任民盟云南省支部的机关刊物《民主周刊》主编。
次年夏天,吴晗介绍闻一多加入民盟,两人成为生死之交。在昆明对反动派的斗争中,吴晗以笔投枪,用历史知识作武器,发表大量犀利杂文,揭露敌人,教育群众,被称为“猛虎”。1959年9月,《投枪集》出版,此文收录了吴晗1943年到1948年的几十篇杂文。
1945年3月,西南联大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在吴晗的精心筹划下成立,并编印《渝风》杂志,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同年12月1日,“一二·一”惨案爆发,吴晗、闻一多始终与学生站在一起,通过演讲、发表抗议书、宣布罢教等形式声援学生运动,控诉国民党军政当局屠杀学生的暴行。次年7月,得知李公朴、闻一多相继被害,北上途中的吴晗悲痛不已,连续发表文章哭闻一多,哭李公朴,誓死与反动派斗争到底。
在《第三单元:民主战士,砥砺前行》和《第四单元:史家风范,坚定初心》展区中,为了更加生动地展示这段岁月,设置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主题版块,只要触摸点击联动双屏,就能观看《吴晗与西南联大》的精彩视频。紧邻这个主题版块的是一个实景“房间”,灯光晦暗、陈设简陋,“吴晗”正埋头书案、奋笔疾书,一张张书页从书桌前飞起如刀似剑般砸向反动派……别出心裁的设计,令观众无不驻足感怀。
1948年10月,吴晗夫妇抵达西柏坡,在解放区的生活中,他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思想有了根本的转变。
阔别九年后,1946年8月,吴晗回到清华大学。他以知名教授的身份秘密掩护王冶秋等开展地下党工作,帮助进步青年、民主人士以及党的地下工作者赴解放区,设法营救被反动当局非法拘押的进步人士,在家中起草了许多反对国民党的声明、通电和宣言,为北平的民主运动做了大量工作,直到北平和平解放。
在“清华园”主题版块内,清华门等场景的设置,还原了吴晗重返清华大学的环境。观众还可以通过触摸点击四个书桌透明屏,沉浸式了解吴晗当时出版的四部著作。
书生从政:创新传播,致力于史学通俗化
新中国成立后,吴晗迎来了他人生中最为跌宕起伏的阶段。
1949年后,他曾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务。1957年初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光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虽然工作十分繁忙,吴晗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不但出版了多个作品集,还重新校订整理《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并且钻研明史笔耕不辍,将代表作《朱元璋传》进行四次修改后出版。
期间,他为普及历史知识而不遗余力,精编出版了《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地理小丛书》等多部历史科普丛书,开创了中国历史知识普及的先河;整理古籍,标点了《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让“堂前燕”飞入“百姓家”;不断创新历史知识传播途径,通过举办讲座、编写《历史剧拟目》、担任《历史故事》节目首讲等新形式,致力于史学通俗化,并树立了典范。
在《第五单元:书生从政,光荣入党》展区中,通过书籍感应投影区块,全面展示了他在普及史学过程中的部分作品和成果,让人叹服。
走进《第六单元:海瑞罢官,史家风骨》展区,随着京剧配乐声起,观众可以通过全息影像,一睹戏曲新编《海瑞罢官》的风采。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出版过吴晗著作的国(境)内外的出版社累计达100多个,吴晗著作(含主编的)达1200多个版次。在《专题区:吴晗著作与史学图书馆》内,观众可以通过点击“吴晗著作互动查询”大屏,阅读吴晗的著作,还可以通过尾厅弧幕影院,观看吴晗波澜壮阔的一生。
清华大学校园里的“晗亭”,为纪念吴晗诞辰75周年而建。在二楼“怀念吴晗的挽联、诗词展”版块中,展示着不少吴晗生前好友及亲属所致挽联和挽诗。此外,还有“故乡的怀念”版块,记录了为纪念吴晗而隆重举办的系列活动。建吴晗与袁震墓,命名春晗学校、春晗路……家乡人民将世世代代铭记这位有骨气的民主斗士、史学先辈。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吴晗史学馆,一遍遍重温经典缅怀前辈,是为汲取真理之甘的不竭动力,更是为在社会前进过程中始终坚守信念、信心与信仰精神指引,从而锚定目标毅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