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在《复兴之路》内的《共产党宣言》封面。
一并展出的还有陈望道参与编写的《劳动界》。
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在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展陈情况。
到中国国家博物馆采访,当是我们此次寻访《共产党宣言》首译本最为艰难的行动之一。不过,在艰难中却有格外令人难忘之处。
当天一大早,我们走出地铁,就看到国家博物馆北门外等候入场的观众已排成了上百米的长龙。在国家博物馆大厅,我们参观了设在国家博物馆内的《复兴之路》展览。在陈列的展品中,就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据资料介绍,国家博物馆所珍藏的这本陈望道《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由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珍藏。此后中国革命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归属也因博物馆的撤并及更迭而几经变更,其间曾以多家单位之名进行展览。
《复兴之路》展览,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展示了历史如何选择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国家基本路线方针的时刻,同时也展现了屹立于世界的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
1920年的中国,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有自己的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在这个关键时刻,陈望道参照英文版、依从日文版,全文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受到了当时的读者尤其是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的欢迎。正如在《复兴之路》第一单元《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所概述:“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陈列在《复兴之路》展柜内的这本《共产党宣言》,其封面的红印马克思半身肖像因褪色而难以辨认。在《共产党宣言》的旁边,还陈列着陈望道参与编辑撰写的《劳动界》(第一册)等书刊。在《共产党宣言》和《劳动界》等书刊的下方写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着重进行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作。这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出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及创办的《共产党》月刊”等两行解释性的文字。而在展柜的上面,则挂有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的肖像。
1920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上海成立,参加人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沈雁冰、陈望道、李达、邵力子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望道曾担任临时代理书记。此时《新青年》正式成为党的机关刊物,同时还办有《劳动界》和《共产党》两份杂志。陈望道参与了这两份杂志的编辑工作,并且在《劳动界》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
据国家博物馆统计数据显示,《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日平均接待量为7000人次。而在参观现场,最为吸引人的是《复兴之路》展出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首译本、五四运动期间印制宣传品的印刷机等。
力量需要被传递。走在《复兴之路》展区,窗外便是游人如织的天安门广场、车辆飞驰的长安街、巍峨的天安门城楼……博物馆里再现的历史场景,透过窗口与真实的天安门广场遥相呼应,使历史与现实交会,体现了策展者匠心独运,从而容易引发观众的思考。
“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无数的革命先辈为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而前仆后继,无怨无悔,无论当时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参观了在《复兴之路》展陈的《共产党宣言》等珍贵文物后,一些观众思绪万千,他们感慨于先辈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认为先辈的可贵精神将永存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