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7月16讯(记者龚双林 甄兰)“说学弹唱出书育人弘民粹,檀板弦歌丝竹管箫颂盛世。”背靠热闹的绣湖广场,一座古宅静静地坐落在一角,独居一偶,于繁华中自守着一份独特的韵味。宅子取名“曲苑书场”,顾名思义,此处是一个听书唱曲的地方。昨晚,中国义乌网记者闻名而来,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宅子本来是黄大宗祠,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七八年前改成“曲苑书场”,专门用来表演道情和花鼓,并且免费对市民开放。
记者看到,表演还没开始,已经陆陆续续来了很多人。“这个东西好,只要有空,我就过来听。”一位76岁的大伯说,他已经在这里听了四五年了。一位大妈也接过话:“唱的很不错,我也来这听了好多年了,你看,我们听着听着都认识了。”大妈指了指大伯笑了笑。
“唧嘭、唧嘭、唧唧嘭”说话间,表演开始。随着台上的说唱,底下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和掌声。这场道情的表演者是金华市非遗道情传承人钱作成。钱先生一人分饰多角,他的说唱声调忽而高昂浑厚,忽而圆润婉约,非常生动有趣。
演出结束后,钱先生十分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了唱道情所使用的乐器—“鱼渔鼓”与“龙须”。“道情在古时候叫做‘唱新闻’,在义乌金华等地十分受欢迎。可现在不行了,年轻人听不懂,觉得说说的东西没画面感,对这不感兴趣。而年纪大的行动又不方便,听的人就越来越少了。”钱先生对“道情”现在的处境十分感慨。
钱先生透露,他8岁起开始学道情,道情是他家祖传的技艺。可到了他儿子女儿这一辈就没人愿意学了,他觉得这个失传了就太可惜了。记者在现场也发现,虽然座位基本上都坐满了,但来的都是6、7十岁的老人,很难看到年轻人的身影。钱先生希望记者能多多宣传报道,不要让道情这门传统民间艺术销声匿迹。
记者从义乌文化馆非遗办公室叶主任处了解到,道情艺术在义乌历史悠久,一直以个人说唱形式流传于民间。唱词大多是七字句,也有几十字的长句,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内容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主,也说地方新闻轶事,俗称“唱新闻”。义乌花鼓则是义乌道情的姊妹艺术,以女性演员表演为主,用的道具是一面小铜锣和一个小花鼓,互相配合。
叶主任表示,义乌市现在有两个曲苑书场,黄大宗祠和佛堂古镇老剧院各有一个,黄大宗祠的曲苑书场还是浙江省级宣传展示基地。黄大宗祠的曲苑书场每逢周一、三、五都有专场演出,每月最少13场,全年不少于150场。佛堂镇老剧院的曲苑书场每隔一天一场演出,每月15场全年不少于165场。演出的形式有“义乌道情”、“义乌花鼓”等等,义乌道情国家级传承人叶英盛也经常在这两个书场巡回演唱。
这两个书场分别位于市区和佛堂镇的中心区,人气很旺。除了“道情”、“花鼓”表演,义乌市非遗保护中心协同义乌市文广局经常在这两个书场举行相关的活动。其中在黄大宗祠内就举办了义乌非遗项目图片展,主要以展板的形式展出了60多项义乌非遗的风貌,内容涉及民俗、民间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剪纸、百纸灯、风筝三个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在现场进行了传承互动的活动,吸引了众多非遗爱好者和学生观摩学习。
叶主任强调,两个曲苑书场的活动和演出深深地吸引着义乌市民对非遗的认识,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社会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了全社会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展示非遗的成果、传承非遗文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