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时代背景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制造业的社会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在不少人看来,今天更应该强调创新和创造,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也更多体现在创新力上。也正因如此,民间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有的甚至已湮没失传,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工作显得刻不容缓,而近日在义乌,一张寻找匠人的“征集令”正在商圈内流传。
重塑“匠人”精神
义乌园区发布匠人“征集令”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这些国家拥有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以及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今年,央视的《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人们发现,走入镜头的工匠们并非因为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现在,义乌一家在建的文创园区——老车站·1970文创园也发出了寻找100名手工艺匠人“征集令”。“以前商家为了追逐利润,总是用差不多的精神——凡事只满足于90%,甚至更少,今天制造业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这种“差不多”的理念有关。很多时候我们有世界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规范,但因为缺少‘工匠精神’,从而缺少一流的产品。”义乌一位传统企业家觉得,义乌这张寻找匠人的“征集令”来的正是时候。
老车站·1970文创园主推“匠人”特色
海外手工艺者也积极接洽
“我们现在发布的征集令就是为了寻找这类型的一百名匠人,召集有自己的传统技艺,对工艺品或者说他们自己的作品有艺术的追求的群体,让他们在我们的文创产业园落地,我们会给他们提供场地、资金、包装、宣传等服务。”作为“觅匠行动”的发起人,陈义龙对义乌“文化硅谷”的建设抱以十分的期待,他希望文创产业园可以成为匠人的平台,不仅能够让匠人的技艺被保护和传承下去,也能让这些艺术衍生品更好地与义乌当地产业进行对接。
据了解,老车站·1970文创园占地60亩,使用面积近40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家文创业态,是义乌第一个花园式文创园区,根据义乌的产业特色,设置“工坊”、“会客厅”、“文艺弄堂”三个功能区块。其中,工坊区划为“天工坊”和“天外来客”两个板块,可容纳100个手工匠人工坊以及其他创意业态。工坊区是全园的重点区域,是打造园区特色的关键点,将引进创客工作室、匠人工作室、各类设计机构、艺术衍生品创意研发机构、国外设计体验馆、异域休闲吧、外来精品馆、国际创客俱乐部等。“目前,已经有海外的创客和手工艺匠人跟我们接洽,目前国内有一位丽水的做烟斗的匠人也在洽谈中。”在陈义龙看来,园区的搭建仅仅是一个平台,而入驻园区的企业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才是他更加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