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李二桥
日前启动的2015“义乌创业新锐”评选暨寻找与义乌共“成长”创业青年活动,以“创业创新”为评选标尺,通过推荐、选树和宣传在义乌转型发展进程中有突出业绩和重大贡献的各族各界青年榜样,激励新一代义乌人传承“拨浪鼓”文化,弘扬“鸡毛换糖”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开拓新蓝海,在全市兴起新一轮创业创新热潮。本报今日起推出一组《寻找与义乌共“成长”创业青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良禽择木而栖。如今的义乌,扛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旗帜,城市发展的空间在拓展,发展的环境在改善,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纷纷来这里创业、就业,为城市发展注入青春正能量。走进这群年轻人当中,看到的是灿烂的笑容,感受到的是蓬勃的朝气,触摸到的是义乌崛起的未来。
李二桥就是这群年轻人中的一员。今年5月下旬,在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命仪式上,“双童”创始人楼仲平郑重地将聘书交到李二桥手中,希望他扛起“双童”未来发展的大旗。消息不胫而走,业内人关心的,是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娃娃脸”能否坐稳双童公司“二当家”之位;外界则对其成长路径更为好奇:从初中毕业生到双童公司“二当家”,李二桥是怎么做到的?
“理”出来的主任
蚌埠位于安徽省中北部,素有“珍珠城”美誉。李二桥就来自于此。2000年,初中毕业的李二桥一头扎进社会“闯荡”,先是在合肥学了一年的电脑技术,然后来到义乌。本想找一份电脑设计的工作,却屡屡碰壁。2001年9月,在“双童”务工的哥哥将其介绍给自己的东家。李二桥成了双童公司的一名理管工。
理管工,顾名思义,就是整理吸管的工人。这一工种着实有些枯燥。李二桥初出茅庐,干活做事却低调谦逊,认认真真完成每天的定量。
2002年8月,“双童”顺应企业发展态势,增设了车间统计员的工种。车间统计员要用电脑做账,核算每位员工的日产量和月工资。放眼当时的“双童”,会用电脑的普工只有李二桥一人。当上车间统计员后,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他开始整理、寻找车间内不同工种背后的内在联系。勤奋努力、扎实肯干的李二桥,很快得到提拔。
2003年11月,李二桥被任命为吸管车间班组长,负责吸管车间六七十号员工的生产安排和质量控制。由于工作出色,2005年8月,刚满20岁的李二桥就进入“双童”中层行列,被任命为品管部主任,开始承担起标准化制定的工作。
此时,李二桥眼前似乎打开了一扇大门。“以前的我,关心最多的就是生产车间内的各项工事,而当了品管部主任后,接触到的是公司运行体系、各部门工作流程,以及海外验厂标准等眼界更高的工作。”他直言,当品管部主任的4年,自己是一块“海绵”,拼命汲取各种“养分”。
“创”出来的国标
“中国制造”的背后是什么?李二桥的答案是:创新。
在品管部任职期间,李二桥紧盯创新,与团队共同主导“双童”在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定道路上的不断突破。2006年9月,起草了《聚丙烯饮用吸管》和《一次性塑料饮用杯》两项行业标准;2008年7月,向瑞士日内瓦ISO标准化机构提交《食品用塑料吸管细则和规范》国际标准申请,实现金华地区国际标准零的突破;2008年11月,完成《聚丙烯饮用吸管》国家标准的起草编制。
2008年,李二桥还带头完成了义乌市科技攻关项目“生物质聚乳酸降解吸管”的研发。“‘生物质聚乳酸降解吸管’俗称可降解吸管,在可堆肥条件下会自动分解,解决了吸管的环境污染问题。”他说,如今全球吸管企业都在大力研发可降解吸管,而“双童”早在2008年就占领了这一领域的制高点。
在很多人看来,学历不高的李二桥完成这些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却做到了。诚如他自己所说:“别人看到的只是漂亮的成绩,而看不到光鲜背后的努力和付出。”
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李二桥,“笨鸟先飞”,在社会这所“大学”潜心学习、刻苦钻研。每天,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他还要翻阅大量的书籍,在网上搜集各种资料,进行“充电”。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如今,李二桥不仅掌握吸管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对各项吸管核心生产技术也熟悉,对于吸管行业各项标准的制定更是如数家珍。
2009年,“双童”将品管部列为直属部门,李二桥成为品管部副总。随后,李二桥又主导制定了《聚乳酸冷饮吸管》行业标准,参与制定了《聚丙烯吸管规范》ISO国际标准,带头起草《电子商务产品信息描述规范食品接触塑料制品》国家标准。2013年,以他名字命名的金华市李二桥塑料制品成型制作工(成型工)技能大工作室成立,国家认可的吸管成型岗位技能鉴定,在工作室内就可以完成。
“悟”出来的“将军”
同为初中毕业就闯荡社会,同是从基层干起脚踏实地前行,楼仲平对于勤奋刻苦的李二桥欣赏有加,有意栽培。2010年,楼仲平将李二桥提拔为总经理助理,并让他与自己坐同一个办公室。两人朝夕相处,一晃就是5年。
“刚搬到楼总办公室时,我一扭头就看到楼总,要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李二桥说。然而,正是这5年的经历,让他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
李二桥成为总经理助理后,楼仲平开始退居幕后,让李二桥接手管理公司日常事务。2013年底,一位在公司干了3年多的技术人员提出辞职申请,李二桥在综合考量后打算批示同意。楼仲平提醒他:“公司培养一名技术人才不容易,技术人才的价值在两三年内是很难表现出来的,不如给他更多的时间沉淀和成长,终有一日会有大用。”
最终这名技术人员被留了下来。2014年,“双童”启动技改,正是这名技术人员牵头组织实施技改,获得成功。当年“双童”年产值增加20%,而用工却减少了10%。经历了这次“风波”,李二桥获益匪浅,他的管理风格也越发稳健起来。
“千兵易得,一将难求。李二桥就是一位‘将军’。”在任命仪式上,楼仲平对李二桥中肯评价。“我对主要岗位的用人较为苛求,尤其对可能是以后的接班人,我的要求更为严格。虽然李二桥文化程度不高,但为人正派,做事认真。他从基层做起,在‘双童’一待就是14年。他经历上下起伏,历经考验、磨练,成为了如今拿得起、放得下、看得远的‘将军’。”
吴晓波的《大败局》是李二桥的案头书。李二桥说,书中提及的中国民营企业,无不盛极一时却逐渐衰败,这让他深刻认识到,企业发展不可懈怠,必须如履薄冰。而在董事长办公室的墙上,“以小博大”的中国书法横幅已挂了多年。这是楼仲平在过去30年来遵循的座右铭。如今,这一座右铭被李二桥沿袭。
“一直以来,‘双童’不空谈转型,而是倡导工匠精神。企业不可能都转行去做高科技,但你手上的事情可以做得更好。”如今流行的是“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李二桥的管理哲学却依然极具“匠心”:“要以小博大,将‘双童’打造得更精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