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午后,杭州城西枫林晚书店,一场以“人类的起源与演化:来自跨学科的视角”为主题的沙龙正在举行。活动由浙江大学启真馆出版公司和枫林晚联合主办,也是钱报的读书会本月的重头内容之一。
这场读书会有点不一样——一个看似宽泛的主题,因到场嘉宾各自研究领域不同,颇有争鸣的意味。嘉宾阵容也的确强大,他们是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浙大哲学系教授徐向东、浙大生物学院教授常杰以及浙大经济学院教授叶航。
这场让读者听得过瘾的读书会,会呈现怎样的气氛,其实,在前一晚,教授们便早已心知肚明。
9月18日晚10点,罗卫东还没有入睡。他说,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契机的话,浙江大学出版社最近推出由叶航教授团队的博士生翻译的三本书:《合作的物种——人类的互惠性及其演化》、《道德的起源——美德、利他、羞耻的演化》以及《地球的主人——探寻人类的起源》,让他们决定聚拢在一起,谈一谈关于人的话题。
教授们对于人类善恶的生发、演化,最终都落脚于我们当下的热点事件中——如何去看待人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是人本自私还是我本善良?
在普通人的概念里,善恶不过是个名词,对它的认知亦来自教科书上的那几句话,但学者们从生物、哲学、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等多个方向,以十多年的研究,去看待“人的本性是性善还是性恶”,这样也注定他们给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不久前,又有一位老人摔倒了,且不说扶与不扶,在扶的后果上,我们看到了接二连三地反转,让一件原本简单的事,有了戏剧化的荒诞意味。本来,帮助需要帮助的,各自担负因己而起的责任。一切简单明了。
然而,这类事件无法从扑朔迷离中走出。在罗卫东看来,倘若事件真是老人的碰瓷行为,那么对于这种缺德行为,是无需辩护的。明知会造成伤害而去实施,即是“恶”。但罗卫东也认为,在事情水落石出,人们能根据所有的细节和真相加以判断之前,所有就道德谈道德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毕竟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出于人类复杂的情感系统。比如其中一个可能性,便是同理心本性的迷失。导致这种迷失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生活处境不好。“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体面的人会去讹别人。”罗卫东说。确实,倘若家庭富裕、儿女孝顺,谁会到外面去干这样的营生?因为自身糟糕的处境,使得整个同情心被遮蔽。在自身的利益与别人的冤屈,两者相较,自私的部分胜出,驱使他们去做了这样的事。
当然,如果真是年轻人撞到了老人而蓄意抵赖,也同样适用于这样的推论。
所以,这件事并不能简单地下结论。所有的具体问题都是复杂的,只是,发达的社交网络,使得众多网民在没有过多分析案情的情况下,就根据网站的一些标题做出了基本的道德批判。
罗卫东认为,道德问题本是情感问题,与理性无关。所以道德偏差是一种情感上的扭曲。可能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正常的情绪表达受到了压抑。不健康的意识形态的教育与引导,激发了人们某种扭曲的情绪。
我们时常在社交网络上,看到无数喜欢道德批判的“键盘侠”们。明星出轨他们骂,城管执法他们骂,甚至大洋另一边通过同性婚姻法案他们也骂——不问青红皂白。这是一种单方面的,原始的,野蛮的情绪表达。
“但野蛮并不是一个‘恶’的词。比如像《卡门》里的唐何塞,非常有激情地,疯狂地追求卡门,甚至到了不考虑对方感受的程度。这就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表达。”罗卫东说。
最近有一项关于网民言论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意见表达在客观上的失衡,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地区,往往意见表达更为客观。这从某个方面可以说明,后天的环境对人们情感的影响。规范的市场经济是支持契约、平等、理性的。这些要素能够促使人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现代文明社会,需要的不是原始表达,而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的同理心。罗卫东认为,将心比心是一种天然的能力,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因为如此,情感教育十分重要。感情其实就像语言一样是一种能力,即便有天赋也需要后天训练。人有天然的同情心,但不训练就无法激发。情感是先天与后天共同塑造出来的。我们常说一个人情商不高,或许是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人文教育方面的缺失。而另一方面,感情特别丰富特别多愁善感的人,也会因为偏离了一个社会秩序的标准值而很难交朋友,很难形成合作关系。所以,好的教育就是调整和平复,将人们的情感调整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情感的差别是非常细微的,不可能生硬地把对母亲的感情投射到对同伴的身上。而细微的表达方式,就需要依靠教育、社会互动和实践来完成。
有一点罗卫东是坚持的,就是从根本上来说——“人之初,性本善”。
他认为,恻隐之心、善恶之心、美丑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们原发性的动力和禀赋,但来到人世之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其所受的教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