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之“村训”
火腿雕塑
“惟勤”匾
慎可公祠已经成为文化礼堂
培德堂内林则徐像
培德堂
中国义乌网1月5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方星梁)“金华火腿出义乌,义乌火腿出田心!”灰色浑厚的基座上,挺立着一只高大的火腿雕塑———这是记者踏入佛堂镇田心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幕。
而村庄的西边,两幢农民公寓拔地而起,耸立于其他改造过和没有改造的住宅群之上,给人们的感觉是,田心传统村落似乎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模样。
然而,当穿越悠长的巷弄,穿过雕梁画栋的一幢幢明清古建筑,聆听村里老人一个个古老传说时,不得不感叹,田心村落历史的久远与人文古迹的深厚———
原来,许多建筑物虽然已经改变了它们的外形,然而那风、那义,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碰撞中,却永续传承!正如村口仿古围墙墙壁上雕刻着的“忠孝诚信、崇文好学、惟勤守法”12字“村训”。
那形有改造有保护
古时候的田心村叫做“环溪村”,顾名思义,村庄被一条溪流环抱着。现在的田心村,人口已经达到4100多,分为一村、二村、三村、四村4个行政村。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佛堂镇政府《佛堂镇志》主编王春平告诉记者,田心村外形就像一只火腿,而且由于田心村以生产经销火腿闻名天下,所以,获得了“火腿村”的美誉。王春平已经研究田心多年,并把他的研究成果编著成《叙说田心》一书。
站在附近的蜀山俯视田心村,整个村庄“火腿布局”的腿爪在东边、腿股在西头,横搁在环溪这块宝地上。而东边的那座叫做金乌堰水库的水渠,恰似一根栓住火腿爪的绳子。火腿,曾经给田心人带来滚滚财富。
中国自古有买地造房子的传统,积聚财富后,田心村一大批气派恢宏的厅堂建筑崛起。据田心宗谱《环溪王氏宗谱》(1911年)记载,田心村的堂、祠、第、阁等建筑有76处。虽然田心村村庄区域不断扩大,田心村却依然保持着火腿的外形。而那两条原本环村围绕的溪流,已经成为穿村而过的内溪。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田心人走出田心,面向世界,闯荡市场,生活渐渐殷实。许多村民通过拆旧房建新房,改善了自己的居住条件。如何保存田心村的古朴风韵,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田心干部群众关心的重要课题。
改造的过程中,田心村出现了一些遗憾:比如,村民们搬出世世代代居住的老房子,许多房子年久失修,渐渐倒塌;比如,有些农户只能在老房子的地基上“拆旧建新”,结果造成“小洋楼”与“大厅堂”比翼齐飞的场景。而老村内部则呈现了老房子越来越空、无人居住的现象。
好在,村民们建造新房子时,总体上体现着均衡拓展外延的特点。因此,当成片的新房子在村庄外围拔地而起的时候,田心村的外形仍然保留着一只火腿的形状。
好在,上级部门以及一些有识之士适时采取保护、开发、利用的措施。培德堂、慎可公祠、西新厅、敬义堂、集义堂等,得到了修缮、保护,传承着田心这个传统村落的魅力。
那风惟勤劳宜广业
“当年庐墓即安栖,聚族殷繁凝陇西。波影含清环水绕,岚光滴翠蜀峰迷。”这是田心先人王勉元赞美田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的诗歌。
然而,有了“乐所”,田心人并不自我满足,而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事农田耕作、火腿加工等行业,艰苦创业,谋生存、求富贵、安生活。
在田心四村著名的“培德堂”(又叫新厅)里,悬挂着一块“惟勤”匾额,匾的右半部写着苍劲有力的“惟勤”两字,左半部则撰写着一篇匾文:“昔,成王垂戒,卿士功崇,惟志。继以业广,惟勤,盖云广其业者,存乎勤也。自人情好逸恶劳,苟且因循,万事坠败,欲其业之广也,得乎?族祖舜五,素勤家政,酋恐后世子孙或有即于怠荒者,爰以‘惟勤’二字颜诸款,夫勤则习劳,劳则善心生,此不独病轻警懒之旨,抑亦保泰持盈之道也。观乎此者,早作夜思,日积月累,业之广,不益风功之崇欤,是为跋。”
“惟勤”匾额匾文由田心先贤、道光癸巳科进士王芳所写,其内容就是田心村民祖祖辈辈的经验总结。比如说,先祖中有一位叫王尔瞻的,就是“惟勤”的典型。王尔瞻,字望尊,生于1709年,卒于1760年,他奉节俭、戒奢侈,敦厚笃实,布衣粗食,以勤为径,百折不挠,诚信为本,从事商贸经营。在他的带领下,其后辈子孙,更是“不辞劳瘁”,最终“富甲一方”。
除了农作,以前,田心村民多有从事火腿、酒业、豆腐、樟木箱等加工的,大都遵循“惟勤”的祖训,勤劳致富。改革开放后,田心村民继续发扬“惟勤”之风尚,艰苦创业,奔向小康。今年69岁的王政安,于1987年辞去教师一职,投身改革洪流,承包乡镇企业。凭着敢闯敢拼胆略,王政安勤字当头,励精图治,从原先的罐头厂,到后来的绒毛厂,一步步稳扎稳打,成为义乌勤劳致富“创业明星”。后来,王政安又到上海创业,事业越做越大,成为义乌人在外地创业的佼佼者。2010年,王政安已经64岁,本可享受天伦之乐,却毅然回村回报村民,当上田心四村村委主任。此后,王政安依然“惟勤”,奔波往来于上海、义乌之间,为田心村的新农村建设,为田心的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尽心尽责。
现在,“惟勤”已经被列入田心村风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内容。
那义遵诚信可恒久
“慎言慎行荣祖德,可大可久启孙谋。”这是田心村“慎可公祠”祠堂大门口的门联。它告诫子孙后代,事业恒久发展,需要慎言慎行。那么,慎言慎行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是什么呢?且来看看“慎可公祠”的来龙去脉。
“慎可公祠”,在田心村俗称“七份祠堂”,系前面所述的王尔瞻的七个儿子王有华、有允、有郎、有麟、有体、有浩、有臣于清朝乾隆年间建造的。王尔瞻七个儿子经营有方,其“方”,除了“惟勤”之外,核心的一条就是其父嘱咐的“诚得懋迁”,“懋迁”是贸易之意思,四个字即是“诚信贸易”。七兄弟以及他们的后辈没有辜负先祖的厚望,诚信经营,家业快速扩大,先后建造了“慎可公祠”、“敦厚堂”、“培德堂”等宏大建筑。
讲起“培德堂”,王春平说,它更应该说是田心人把“诚信”含义进行内涵深化与外延拓展的结果。77岁的王士奇老人和65岁的王关良老人都十分自豪地介绍,道光年间,苏州城内,瘟疫四起,许多百姓染病后上吐下泻,痛苦不堪。看到瘟疫蔓延,官府十分着急。田心人王恒玺兄弟在苏州开设有一家“慎可火腿行”。王恒玺不仅经商有道,也略懂些医道,他兄弟王恒魁从《本草纲目拾遗》书获知,“火腿猪爪”可治肚泻。王恒玺立即决定把全部火腿爪截下,肉煮汤、骨研末,分送给患者服用。服用肉汤骨研末者,病情大大好转,苏州城内瘟疫蔓延之势得到控制。当时,林则徐任江苏巡抚,得知王恒玺兄弟仁义之举,遂书“培德堂”匾额一块,赠给慎可火腿行,以表彰王恒玺兄弟匡世济民的义举。火腿商行挂上“培德堂”匾额,去脚爪的火腿身价倍增,生意更好。王恒玺由此领悟:诚信、仁义皆可发家致富。当时,王恒玺兄弟正在老家田心建造一座新厅,就把牌匾挂在了新厅中堂上,作为勉励。
如今田心火腿加工贸易已经不多,但是,经营之道、诚信之义是处处相通的。王春平说,这就是田心传统村落的精髓,传统村落留给后人的,不但有精美的建筑文化,更有优秀的道德与精神,每一幢恢宏的建筑背后,都凝结着深厚的文化精神,这就是“义”。为了弘扬这种“义”,田心村先后修缮了培德堂、慎可公祠等一大批古建筑。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田心村已经列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开发利用名单。眼下的田心村,正朝着“产业新村、文化名村、人居花园”新目标迈进。
传统文化与现代风尚的交融下,田心将创造出更加精彩的新精神、新文化,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