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晚,在K+跨界互联网文创园A栋二楼的众创咖啡馆内,一场由25名众筹合伙人共同参与的“头脑风暴”一直开到深夜。
图为蒋南浩(右一)团队正在包间工作。
一台电脑,一杯咖啡,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一群朋友,一场交流,一次创意灵感的碰撞。在这个冬天,位于义乌跨界互联网文创园(以下简称“跨界园”)A栋二楼的创客咖啡厅火了。虽未正式营业,它却因“众筹”、“互联网”、“社群”等关键词而为人所知。
在这家有着粗犷工业装修风格的咖啡厅里,“跨界园”创始人、创客咖啡厅众筹发起人龚建卫坦言,咖啡并不算是这里的强项,“点的是咖啡,喝的是思想”。他说,创客咖啡厅就是平台,创意灵感的碰撞、人脉圈子的融合、项目资本的对接,都能在这里完成。
为“创新社”提供落地支撑
对于自诩“爱折腾”的义乌先驱级电商龚建卫而言,成立创客咖啡厅的想法早在2015年年初就开始萌芽,他也有意识地在“跨界园”的二楼留下了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而真正触动他将想法变成现实的,是越来越多活跃在这座城市各个角落的创业者们。
2014年12月,龚建卫联合“红点蔡”蔡开健、“嗨视觉”陈翔等7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发组建了义乌创客联盟。“有空时大家会来场‘头脑风暴’,将创业过程中迸发的灵感和想法抛出来畅所欲言。举办的次数多了,越来越多肯创业、有想法、爱创新的创客们也被吸引到聚会中来。”龚建卫说,时间一长,他又萌发了一个新想法:将义乌创客联盟升级换代成“创新社”。他希望“创新社”能不断发展壮大,而这一社群中的成员,都能通过资源的对接、信息的互通、思想的碰撞,闯过瓶颈期,达到创业又创新的目标。
“‘创新社’要持续发展,必然需要一个落地的项目来提供支撑,创客咖啡厅恰恰是这样一个项目。”龚建卫说。
2015年6月,创客咖啡厅提上“跨界园”日程。12月30日,“跨界园”向各地创客广发路演“英雄帖”,就众创咖啡厅运营项目公开众筹,预报名阶段吸引了100多人。直到1月6日,最终名单中的众筹合伙人确定为25人。“25位众筹合伙人均为各自行业的佼佼者,大家气味相投,热爱创新,有学习精神,趋向于共同的价值观。”龚建卫说,25位合伙人每人认购2万元众筹基金,首批众筹基金共计50万元。
创业和投资是主题
虽然也卖咖啡、甜点和配餐,这家创客咖啡厅的定位是创业和投资,经营创客们的生活工作圈,营造创业氛围。无论是个人创业者,还是创业团队,每天点一杯咖啡,就能在这里享用一天“开放式的办公环境”。
走入创客咖啡厅,可以看到,除了大厅的“工位”外,厅内还设置了十几个半封闭式包间,目前已有创业团队入驻其中三个包间,义乌“80后”蒋南浩的视频制作团队“善策传媒”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没有华丽浮夸的高调,呈现出来的是独有的创客氛围。”蒋南浩坦言,他很享受这里的气氛。
蒋南浩所说的创客氛围,指的就是咖啡厅配备的企业级无线路由器,它可以满足几百人同时上网的需求;指的也是与咖啡厅一墙之隔的“跨界园”路演中心,中心不定期举行各种路演活动,创业者们可以通过路演来寻找到合伙人或投资人。
目前,创客咖啡厅还在小规模开放的试营业期。龚建卫不无感慨地说:“想象一下,创客咖啡厅正式开业后,几百个年轻人坐在这里,有说有笑、有吃有喝,随意地与旁边的陌生人交流和分享,这是怎样一幅图景。”
“跨代融合”的体验很新鲜
“做了这个创客咖啡厅,就没想过要以提供咖啡、餐点的基础服务盈利。”龚建卫说,他在咖啡厅的运营过程中引入了“跨代融合”的概念。
“跨代融合”听起来十分新鲜。龚建卫解释,在义乌,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经商群体普遍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人脉资源和实战经验,而在社会经验还不足的“80后”和初出茅庐的“90后”,多的是天马行空的创意,少的是资源和经验。“形象来说,‘80后’、‘90后’的一个想法往往会像照明弹一样,在一瞬间能亮彻天际,但要持续地照耀下去,需要的还是人脉、资金和经验。这互补的三代人,正好可以通过创客咖啡厅来进行思维交流和资本对接。”
龚建卫说,目前的25位首批众筹合伙人中,一大半是“70后”,剩下少部分人属于“80后”和“90后”。“待创客咖啡厅运营步入正轨后,还将以会员制的形式上马第二波认筹,相信这一波认筹过程中,‘90后’创客们还将是主力。”龚建卫说,因此,他将咖啡厅的商业模式定位在投资上,希望通过寻找一些有创意有潜力的项目,以投资的方式与年轻创客们共同实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