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家庭医生”新模式
1997年,何希敏从金华卫技全科医学大专班毕业后,抱着一颗热忱的心来到当时的稠江街道官塘卫生院,当了一名基层全科医生。
“什么是全科医生”、“全科医生能为单位做什么”、“全科医生能为百姓做什么”、“你什么都会做吗?我就是看到你这专业才把你招进来的”……何希敏至今依然清楚记得,他刚到卫生院那会儿,院领导对全科医生这个新兴医种充满质疑。
何希敏也在思索同样的问题,但他很快就有了答案:农民群众看不上病、看不起病,我就要做农民的“家庭医生”,让他们像城里人一样,能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这就是全科医生。
1997年,全科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少有人理解和接受,但何希敏觉得先机难得,资源更不能浪费,于是开始探索“家庭医生”摸式。谁知这一探索,何希敏改变了自己以往的工作模式,开始背着出诊包、骑着自行车进村入户,上门服务,为老年人健康体检,为生病的、行动不便的患者行医送药。
虽然一开始并不顺利,但何希敏面对大家的“不理解”,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工作。为了加强对老年人、慢性病人群、本地及流动儿童的管理,何希敏只要一休息就下乡,为村民们测血糖、量血压,做健康宣教,指导用药,深得群众喜爱。不到一年,附近村民渐渐知道了“家庭医生”这个名词,感受到了“全科医生”带来的好处,从心底里喜欢上了何希敏这个腼腆热情、服务周到的小伙子。
“医院建得越多、越大,百姓住院反而越难”。这几乎是国内大多数城市走不出的“怪圈”。在何希敏看来,“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模式中,全科医生可以发挥更大作用,而他作为全科医生,也努力发挥着这个作用。尽管每天医院门诊都很忙,一天至少要看八九十名病人,但他依然每月四五次到定点村“上门服务”,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量血压、唠家常,关心老人们的身心健康。
做大家的“健康知心人”
在这次“最美天使”评选中,何希敏名列前茅,其中就得益于“全科医生”。何希敏说,很多曾经接受过他“上门服务”的村民都成了他的“拉拉队”、“投票人”。他的一名“粉丝”说:“小时候我每次得了病,都是何医生看的,他常常背着药箱挨家挨户给老人看病,值得称赞。”
年复一年、一次又一次地深入百姓中,何希敏成了百姓口中传诵的好医生,群众的肯定和赞扬,时刻激励着他全身心投入全科医疗服务。2001年的一个寒冬夜,何希敏在服务站值班,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他开门一看,进来一位呼吸困难的村民,家属不知所措。何希敏赶紧给病人检查,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衰”,病情相当严重,马上作了处理,然后亲自护送病人到上级医院治疗,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自那以后,病人及其家属逢人便夸“何医生好”。
2006年,官塘某村一位老太太找上了门,称老伴患阴茎癌做了手术,需经常换药,但碍于难言之隐,行动又不便,希望医生能上门帮忙换药。何希敏听了,二话不说就跟老太太出门了。何希敏为这位老人足足上门换了一个月药,每隔两三天就要上门一次,虽然给工作带来压力,但他觉得“病人健康第一”,自己应该这么做。
何希敏虽然越来越受百姓喜欢,但在百姓眼中,全科医生什么都能看,就是医治不专。“万金油”成了全科医生的标签。因此何希敏苦学全科医学知识,努力让实力说话。官塘村有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被咳嗽困扰了大半年,到处求医问药,还是没有效果。后来她听身边人说“何医生好”,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上门求医。何希敏了解到老奶奶家做手工毛绒玩具的情况,便判断她可能得了过敏性气管炎,给她配了药。老奶奶吃了一两个星期药,居然全愈了。
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全科医生带来的方便实惠,他们把何希敏当做自己的“健康知心人”。在群众的心里,何希敏就是他们的“家庭医生”,值得信赖,有医疗保健问题,首先会想到找“希敏”。而何希敏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一直在为群众健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