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月26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方星梁 实习生 方冰)一个月前,后宅街道拉开了声势浩大的“治陋习、治风气、治环境”的“三治”行动,60个村(居)以及街道所有机关干部、网格员等1000多名党员干部,集体宣誓,向那些陈规陋习、歪风邪气、顽症痼疾宣战,建设“锐美后宅”。
30天后,“战报”喜人。440多处重点区域被整治一新,1500多吨沉积多年的垃圾被清运一空,193处安全隐患被消除,1.1万余处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杂物被移除……
60个村居都较上劲了
义浦二线公路边的三川塘村,是浦江县进入义乌的“门户”村。街道“三治”行动动员大会后,这个村就行动起来了。行动开展10多天,全村共清运各种垃圾50余吨。
多年来,李祖村一直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典型,曾经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然而,村党支部书记方达勤、村委主任方义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无止境,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形势,我们必须破除守业观念,以再创辉煌的精神,打造生态、休闲、文明、美丽、幸福的精品村。”动员会后,李祖村组织党员、村民组长、村民代表,落实责任,对全村“脏乱差”回潮现象进行了地毯式核查,一举清运了上百吨垃圾,有些是积累了数十年的垃圾,这次都得到了彻底清理。
日前,街道组织人员对所有村居进行了一次督查,涌现了李祖、三川塘、坞灶、曹村、岭脚、何界、上洪、深塘下等一批先进村。一个月下来,60个村居都较上了劲,全街道已形成“人人比清洁、户户比整齐、村村比美丽”的行动竞赛格局。
一种新机制正在形成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新的运行机制,能够形成一种好习惯、新风尚、美环境的‘新常态’。”街道党工委书记龚剑锋说。
1月14日,深塘下村。全村26名党员身披“治风气、治陋习、治环境”红色宣传带,拿扫帚、着簸箕、挥铁锨,一举清理全村旮旯死角中的垃圾。然而,深塘下党支部书记张枝兰说,“光带头清扫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村里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实行党员包干、划分卫生区块;二是26名党员联系176家农户,每个党员负责七八户家庭的卫生管理,真正把卫生管到家里去;三是建立考核制度,设“红”、“黑”名单,实现长效监管。
垃圾天天会产生,治理环境一直以来都是村两委工作难点。对此,李祖村有了新探索。村两委把所有的农户分成16个小组,把30多名党员干部和20多位村民代表,按照邻里关系、亲疏关系、友情关系分到这16个小组中,帮助指导村民农户正确分类垃圾投放,自觉爱护环境卫生。李祖村按照分组情况,制订表格,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与帮助指导的农户相互签字同意后,建立环境卫生指导关系,确保把环境卫生工作“做到家”。
眼下,60个村居已经全部建立党员联系农户制度和红黑榜责任制,党员已成为“三治”行动中坚力量。
关键是触动了内心
环境大整治年年搞、月月搞,但经常回潮,为什么?有人说,缺乏优良的社会风尚与个人行为习惯是一条重要的原因;而要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与个人行为习惯,关键是要能够触动内心。
后宅街道启动“治陋习、治风气、治环境”前,在触动内心方面是做了许多功课的。比如,街道3次组织镇、村居干部到长兴、安吉、德清、桐庐、浦江等地美丽乡村先进村参观考察,学经验、找差距。
考察的确震动了党员干部的内心。“他们能,我们也能!”各村纷纷行动起来。坞灶村的柴垛移走了,砖堆不见了,路面整洁了……“让花坛代替柴垛、让绿意充满坞灶”正成为现实。
后宅街道民风朴实而带有强悍,干部群众锐气十足,街道将按照“治陋习、治风气、治环境”行动方案,坚持不懈抓下去,努力引导教育干部群众将强悍的习气转化为美丽后宅建设的具体行动,改掉生活陋习与不良行为,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个人的行为习惯,提高全街道的文明水平,建设锐美后宅,“扮靓义乌门户”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