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挥毫泼墨义务为民写春联 七十多年来,八旬老人乐此不疲

发布时间: 2016-02-03 09:40:59 来源: 浙中新报 作者: 王志坚

  

 杨兴桂在专心写春联。

  【人物档案】

  手写春联“义乌第一人”

  昨天上午,在义乌收藏品市场二楼的“杨家画廊”里,一位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忙着书写春联。旁边站着好多人,有的帮忙把写好的春联拿到外面晾晒,有的边欣赏边不住地赞美老人的一手字写得真好,“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来这里拿春联,杨大师的春联是免费的。”

  众人眼中的杨大师,名叫杨兴桂,今年82岁。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我10多岁就开始帮人写春联了,之前和我一道热衷为民义务写春联的几位老书法家都已过世,现在就剩我一人还在坚持着。”杨兴桂说,现在虽然年事已高,他仍坚持深入义乌各个村庄义务为民写春联,成为名副其实的手写春联“义乌第一人”。

  因免费帮人号箩筐而出名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很小就开始割草放牛,后来家中有盈余的米时才勉强上了100天的小学。”杨兴桂是义乌北苑街道杨街人,一家人靠织布换钱勉强度日。15岁那年,杨兴桂踏上独立生活的人生道路,来到义乌稠城街上一家卖小吃的小店铺当学徒。

  “虽然只是在早餐店帮忙做饼,但我还是努力学习手艺,同时还抽空练习写字。”新中国成立不久,义乌城阳供销社成立了,杨兴桂因为写得一手好字进入供销社工作。1952年,义乌城区办起了工人夜校,“那时单位安排我去职工夜校学习,我一边学习一边写字。纸贵,我就在报纸上写字,练字是我每天的必修课。”

  1956年,杨兴桂光荣入党,不久又被提拔为供销社经理,他的写字水平也在不断的训练下有了很大的提高。当时,农民朋友买农具时喜欢找人在上面写点字。为了增加农具的出售量,加大产品竞争力,杨兴桂在市场上为农民免费号箩筐,把这薄利多销的农具买卖做得红红火火,他的书法也因此广为传诵,被越来越多的义乌老百姓所认可。

  不知写坏多少支毛笔

  “在我看来,人不会写字,就等于树没有根。”杨兴桂说,虽然因自幼家境贫寒读书不多,但他对书法的酷爱少人能比。“自当学徒时起,不论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冰冻三尺的严冬,我都坚持天天习字、临摹各种碑帖,广采博取字内字外功夫。”

  据悉,文革时期,杨兴桂和很多人一样也遭受了迫害,但他每天练字的习惯从未中断过。“我被关进了自己一手建起的供销社仓库里整整29个月,当时我的面前只有纸和笔,还有用来学习的《毛泽东选集》。我就用手中的毛笔把《毛泽东选集》很认真地抄了几遍,不仅学到了很多东西,写字技巧也提高得很快。”

  “出狱”后,杨兴桂年年都下乡写字送字,为村民写春联,有时候还到部队写,也给老外写。“我都不收钱的。”杨兴桂说,“这辈子已不知写坏了多少支毛笔,写掉了多少张宣纸,用掉了多少瓶墨汁。”

  义务写春联七十余载

  “赠字于人,手留余香。”杨兴桂说,以前在农民的水车、箩筐、扁担上经常看到自己写的字,觉得无比自豪。现在,看到很多老百姓的家门上贴着自己写的春联、斗方,同样很兴奋。“今年我又准备了2000多张红纸和500张红色宣纸,还有3大箱墨汁,都由我自己掏腰包买的。这几天,登门求字的人很多,就在家里写。过几天,我还要出门给住在农村的群众写,已有好多村民打来电话了。”杨兴桂乐呵呵地说,如今市面上大多是精美的印刷春联,而像他这样依然坚持手写春联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很多老百姓依然喜欢张贴带有墨香的手写春联。“其实,这种手写春联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书法艺术,既可以寄托人们对新春的祝福,又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只要身体还行,我就会一直写下去。”

  春联内容随着时代变化

  “解放后至土地改革时期,春联的内容大多是写穷人要翻身,耕者有其田,毛主席功高如山、共产党恩情似海;合作化时写的是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文革时期写的是破四旧、立四新、坚决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内容丰富多彩,现在主要写和谐稳定,企业创新发展、生财有道,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美满。”杨兴桂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写的对子和春联也在不断地变化。“要想跟得上形势,平时既要多看书读报纸,看到合适的字句就摘下来。外出时一遇到别人写的好对子、好春联,就记下来,这样写起春联来就永远不落伍。”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