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塞内加尔国家第一电视台的记者来到义乌市司法局,他们此行的目的,是采访一位塞国公民——在义乌经商的苏拉。
就在两天前,苏拉刚刚获颁义乌市政府“商城友谊奖”。塞内加尔记者也觉得纳闷:是什么原因,让苏拉获得这份嘉奖,他在义乌究竟过得怎么样?
去过很多地方
最后选择了义乌
“义乌是我见到过超有魔力的中国城市。”苏拉的中文说得很好,要不是亲眼所见,你压根不会以为他是老外。
话题就这样从义乌这座城市开始。
苏拉说,自己在2003年第一次踏上义乌的土地时,并没有考虑过要留在这里发展。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接下来的13年里,他会在这个浙中小城开公司、买车、定居,并深深爱上这片土地。
“我去过很多地方,最终选择了义乌。”苏拉第一次到中国是在2001年,那时候非洲商人采购货物,一般有三个选择:迪拜、中国香港和广州,“义乌?十几年前没几个外国人知道”。
然而就是这个不知名的小城,十几年后成为苏拉口中的“魔力之城”。
义乌科瑞丝通外贸公司,是苏拉在中国的“总部”。办公室里一副“山高人为峰”的书法,很是吸引眼球。每天,苏拉要在这里通过电话、网络,与全世界的商人联系,一个个集装箱,从这里为“起点”,运往世界各地。
现在,他帮助300多位客户在义乌采购商品,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成为苏拉全世界各地朋友们的最爱。
苏拉说,他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梦想——在中国有自己的一番事业,站稳了脚跟。现在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带领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架起中非友谊的桥梁。
于是,苏拉扮演起了一个特殊的角色——老外娘舅。
当“老娘舅”改变了我的性格
聊到一半,塞内加尔国家电视台的采访开始了。苏拉穿着深色西服,显得高大又精神。面对自己国家的“央视”,他侃侃而谈,显得轻松自如。
在采访前,苏拉特意要求别上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徽章。“我喜欢这个徽章,这是我在义乌受到礼遇的象征。”苏拉说。
我们看到,这枚徽章很别致,两个相连的橄榄枝上面,是一个由双手围成的“红心”。
摄像机和话筒对准苏拉,背景则是中国历代法治历史——苏拉所做的调解工作,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陈津颜认为能推动市场诚信、法治进步,“有历史意义”。
苏拉在调解中曾遇到一位尼日利亚的老太太。老太太在义乌市场经营户那下了几千元的定金,但临发货时,她说货不要了。
这怎么行?经营户与老太太解释,货都已经生产好了,临时退掉自己损失很大,不管怎么样,这定金是不能退的。
双方相持不下,闹到了调解委员会。
当时调委会刚成立不久,苏拉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案子我接了。
“老太太还没明白定金是什么意思,以为没拿到货,都是可以退钱的。”苏拉说,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苏拉一遍遍耐心地劝说,最终让老太太明白一个道理:定金是有法律效力的,买东西不能由着性子来。
老太太损失了这笔定金,但她很感谢苏拉,因为这笔“学费”,让她明白了做生意讲诚信的道理。
“我现在除了在义乌做好自己生意外,还特别喜欢涉外调解这个‘老娘舅’角色。”苏拉说,“我以前特别反感有人在我面前生气、大声说话,但现在我不会反感,因为我遇到了很多这样的事,我要做的就是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通过沟通,去解决矛盾双方的问题。”
调委会的设立是成功的。数据显示,调解委员会至今已经受理201件,已办结191件(部分仍在调解中),成功率97%,帮助商户和外商追回货款2100多万元。
“一进门,看我一个老外坐在那里,就会有一种亲近感。在纠纷调解中安排外国调解员,是义乌这座城市对于我们外商的一种礼遇,更是一种信任。”苏拉说。
义乌让我成为国家骄傲
“以前,很多人不知道我在中国做些什么,大家也不明白我为什么这么喜欢中国。”苏拉说,当了“老娘舅”后,中国甚至世界媒体都来采访他,自己一下子成了新闻人物。
这样的身份转变,苏拉并没有迷失,反而以更大的热情出现在人们视线中。
塞内加尔国内的知名日报LeQuotidien,在去年2月26日一篇名为《“中国制造”的苏拉》的文章里是这么说的:“他说,义乌是一个世界性的城市。他很喜欢中国,也很喜欢义乌。他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这里取得的,他离不开义乌。”
话题依然回到了义乌这座城。
对于“你眼中的义乌”这个问题,苏拉坦言,已经有无数人问过他这个问题。“不用多说什么,看我现在的工作、生活就知道了。我很开心,这说明了一切。”
苏拉坦言,以前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默默无闻地做着生意。现在,他是一名公众人物,一言一行中能改变很多人的思维,甚至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塞内加尔人在大洋彼岸成功的代表。
“我愿意一直当一个快乐的‘老娘舅’,为义乌付出,让中非友谊长长久久。”苏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