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至右:陈建锋、梅建孟、陈江南
中国义乌网2月29日讯(记者 毛旭倩)义乌两会来临,中国义乌网记者拜访义乌市美协主席陈建锋、画家梅建孟、90后古琴老师陈江南,倾听他们的声音。
美协主席陈建锋
微心愿:政府应转变观念 真正重视文化人才
陈建锋,1971年出生于浙江义乌,先后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刘健工作室导师助理、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义乌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现任义乌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两年前从北京回到家乡,怀抱着满腔热情、社会责任感投入到义乌文化建设中,参与了义乌美术馆的策划、建设,策划了全国美术名家“丝路行”创作活动等。
文化要有所长进,向前推进,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陈建锋也在为义乌文化建设做过许多事情,对未来义乌文化建设,陈建锋有许多想法:
文化政策应更接地气
奖励政策目的在于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政府制定的标准应更接地气,人才激励政策最重要的是要瞄准本土人才,脚踏实地。
这一点宁波做得很好,去年我获得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最高奖,像我获得这个奖项的话在宁波可以获得20万奖金。宁波是这样,只要是宁波人在这样的展览获奖就奖励你20万,它设定的高度很适中,只有在真正重视本地人才的基础上,才能吸引外地的人才来入驻,比方说宁波有这样好的文化政策,我大学毕业我也想去宁波,因为知道他们对文化人很重视。一年只要潜心搞创作,有一件作品成功就可以生活了,两件就生活的可以了。如果义乌有这样好的政策,中国美院毕业的肯定愿意到义乌来落户了。
政府应转变观念真正重视文化人才
从国家层面来讲,文化强整个国家才强,义乌改革开放30年来,损失代价很大,包括资源、文化等等,没有文化,就像缺了一条腿在走路。接下来,如果政府的观念不转变,不重视本地人才,还是空的。投入设施容易,培养人才是很难的,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机制来激励文艺创作,让文艺创作者无后顾之忧,怎么来繁荣文化?
陈江南
90后古琴师陈江南
微心愿:政府能够多培育年轻艺术家
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义乌廿三里后畈村小伙陈江南选择回到家乡,从事的是极具“文艺范儿”的工作——古琴老师。
在南京当了一年半村官后仍辞职回归到自己热爱的古琴,最后陈江南决定回到义乌,“我知道这是个很冒险的举动,因为我对义乌的文化政策、包括整个大环境都是很模糊、不了解的,但我觉得只要我回来,能解决温饱,能站得住,以后的可以慢慢去争取”。
故土情节:我不回来这里怎么可能产生绿洲
当一个人要把手头的技艺作为职业去发展时,要考量发展前景时,许多浙江人、义乌人可能会考虑去各方面条件都更成熟的杭州,但是陈江南有着一份赤子情怀,执拗而真挚,“为什么要选择义乌,很简单,故土情结,我是义乌人,明知道这里可能是文化沙漠,我就要回来,你不回来,这里怎么可能产生绿洲,有一个人,再来第二个、第三个,这样的人多了是不是就形成绿洲了。”
家在,父母在,我要回来,凭着这份坚定,陈江南心怀这份故土情节回到家乡,开办“抱一琴舍”,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金陵派大师桂世民先生的入室弟子,渐渐地,他发现在金华、义乌一带也有一批古琴爱好者,囿于资源所限,他们经常要跑到上海等地去学琴,这更给了他动力,“我看到有一群人他们渴望学琴,但是没有好的老师,那么既然我学琴了,为什么不回来呢。”
年轻一代文化追求者:渴望平台渴望机会
政府号召要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也要发展经营性的文化产业,陈江南在南京等地也见到过许多对文化不重视的现象,在义乌,他希望能尽一己之力,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推广古琴艺术。
作为年轻人,陈江南表示,希望政府能够为年轻一代的文化追求者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机会,培养本土年轻艺术家。
画家梅建孟
微心愿:搭建平台 把本地艺术家捧起来
浙师大美术系毕业,在义乌当过商人又回归艺术,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门前蹲守两年,创作“世界的义乌”主题画作,画家梅建孟奋斗过程中最炫丽的印记都在义乌。
两会来临之际,他表示,自己正在筹划搭建一个本土艺术家交流平台,想帮助义乌本地的艺术家做一些推动,首先把本地艺术家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