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创办农家书屋免费借阅 捐资助学20年不间断

一位普通农民爱心助学故事

发布时间: 2016-04-20 09:48:25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特约记者 朱履生

毛协潮对书柜上的每一册图书都视如珍宝。

毛协潮在翻看剪报。

  中国义乌网4月20日讯(义乌商报特约记者 朱履生)你要是来到赤岸镇尚阳村老街,如果问起毛协潮是谁,村民们可能不清楚,但只要提起“大通”这个名,他们就会恍然大悟:噢,你要找的是他啊!

  他有3个名字:毛协潮、毛大通、“萝卜”。在村民们眼里,毛协潮是个捉摸不透的奇人,甚至有人说他是个“假天高”,平时喜欢买些不能吃不能穿的书,自己不是大款也不是富翁,却每年坚持向学校捐款,而且一捐就是20年,听说还会一直捐下去。

  绝无仅有的“大通书屋”

  1950年10月,毛协潮出生在赤岸镇尚阳村。他5岁丧父,13岁时跟继父学做木工,6年之后自己当了师傅,还带起了徒弟。

  在许多人眼里,毛协潮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不是用来买衣买食,而是添置书籍,真是傻到家了。可是他依然这样乐呵呵地沉醉其中,年复一年地打造着自己的“大通书屋”。

  世界上以某某命名的书屋不计其数,以书屋命名者,一般不是学富五车的学者,就是腰缠万贯的富翁。但像毛协潮这样一个木匠家里出现一间书屋,而且免费让村民借阅书籍,如此接地气,与草根零距离,这在整个义乌都是为数不多的。

  毛协潮家的二楼是木器工作间,靠楼梯一边的墙壁上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有毛协潮自己写的粉笔字,对面的墙壁边一字排着五六个留有岁月痕迹的橘黄色书柜,书柜的门面上书写着刚劲有力的字迹:“以勤为伴温饱余,与德相邻天地长”、“塑造尽善尽美人格,达到至灵至圣境界”、“读书求理,造蜡求明”。毛协潮说,联句是自己拟的,字是请村里有文化的村民题写的,这也算是自我激励吧。1994年取名、创办的“大通书屋”,意即以此鞭策自己不断学习,汲取文化知识,什么都要懂一点,什么都要通晓一些。

  一打开书柜门,琳琅满目、年代久远的连环画就呈现在眼前,怀旧的情绪也弥漫周围,让人有一种温馨的感觉与一睹为快的冲动。《义乌年鉴》、《义乌市志》、《思维词典》、《新闻句典》、《实用幽默辞典》、《演讲与口才》等大部头书籍“鹤立鸡群”,十分醒目,书籍内容涉及文学、教育、科学、卫生、法律、养生等诸多领域。这里有8000册左右书籍,如果横向排列,有30多米长,其中有30多种工具书和上万张剪报资料,收集的时间跨度达40年左右。看着这么多的书籍,不由得让人感慨:不出自家门,尽知天下事。

  1997年,毛协潮从二轻系统下岗后,毫无怨言地回到村里,凭着自己的木工手艺养活全家。闲暇之余,他喜欢看书,尤其是文学和法制方面的书,也喜欢做剪报,收藏年代久远的书籍。“以前,我们到义乌城里、佛堂去玩,人家都抢着买好吃的,唯独我去新华书店或者书摊买书。有人嘲笑我是呆子,但我想啊,三寸喉咙如海深,好吃的东西一眨眼就吃没了,而书可以永远保存。‘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将书免费给村里的小孩、村民看,自己会有一种成就感,心里比喝了蜜还甜。而且我得到老婆的支持,她从来不会埋怨我,所以书就越来越多了,‘大通书屋’的名气也慢慢大起来。”毛协潮自豪地说。

  不求回报的助学轶事

  杨凯明是义乌城区江滨小学的校长,以前由于支教的缘故,曾到尚阳小学当过几年校长。提起毛协潮十几年如一日地资助学校的事迹,至今感叹不已:一个不是十分富裕甚至经济负担有点重的农民,能够坚持20年助学不止,这种精神令人感动,一般人还真做不到。

  尚阳小学位于赤岸镇的偏远山区,是义乌最南端的农村小学,全校共12个班级,学生都来自附近山区的几个村庄。这一带农村的村民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有的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家庭经济状况都不是很好。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里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城里学校相比有很大差距。

  木匠出身的毛协潮,一直对学校生活有一个情结,夜里经常梦到小时候的学校生活,对那时无忧无虑的生活记忆犹新,对农家子弟的心思也一清二楚。他说人家叫他“萝卜”,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他身材高大,与萝卜有几分相似;另一个就是小时候念的一篇课文叫“拔萝卜”,老师让同学们表演“拔萝卜”情景剧,老公公、老婆婆、小孩子的角色都被同学抢去了,唯有萝卜没有人演,毛协潮就自告奋勇要求演萝卜,大家演得非常投入、认真,对毛协潮演萝卜的印象特别深刻,之后,“萝卜”就成了他的绰号,名气也越来越大。

  正因为小时候“拔萝卜”的情结,他一直憧憬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学校继续圆读书梦。1963年,他到尚阳木业社学木匠手艺之后,求知欲更强烈,马上报名参加村里的文化夜校继续学习。平时他每当走过学校旁边时,就会被朗朗的读书声牢牢吸引住。后来生活安定有起色了,他又产生了帮助品学兼优的农家子弟顺利升学的念头。

  1996年尚阳小学聘请校外辅导员时,他自告奋勇地成为其中一员。从此,他经常出入校园,为孩子们做报告、讲故事,鼓励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好本领,长大之后报效国家。和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接触多了,毛协潮渐渐萌生给学校捐钱的念头。于是每当下半个学期临近结束时,他都会亲自把400元钱送到学校,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近几年,毛协潮还水涨船高地把这笔钱增加到700至1000元。十多年来,一批批学生满怀憧憬走出校门,一批批学生又懵懵懂懂走进校门,尚阳小学的校长换了好几任,但毛协潮爱心依旧,痴心不改。熟知情况的校长和老师都对毛协潮的义举心存感激,将其命名为“大通爱心基金”,用于购买文具盒、笔记本等学习用品,奖励每个班级期末考试成绩前三名的学生。

  “在有钱人看来,400元还不够一次请客吃饭的,真的是毛毛雨,但对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来说,400元不能算是一个小数目,何况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大家都感慨毛协潮的不简单。“和别人相比,我的经济条件最多只能算一般,国家提倡尊师重教,我只是聊表心意而已。”毛协潮指着1999年尚阳小学赠送的“尊师重教、为人师表”牌匾乐呵呵地说。

  不离不弃的“患难夫妻”

  提起妻子朱美云,毛协潮赞不绝口。妻子比毛协潮大两岁,事事不输于他人,具有农家女独有的勤劳品质,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2007年8月,朱美云刚过完60岁生日,因为血压突然升高患上中风病半身不遂,在中医医院整整住了60天。考虑到儿女忙事业忙家庭,毛协潮毅然承担起妻子的日常护理事务,日夜在妻子的病床前忙忙碌碌。别看毛协潮牛高马大,实际上心细的很,同一病房的病友都称赞他。

  有道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病情控制住之后,朱美云遵照医嘱回家静养。面对瘫痪在床结发数十年的妻子,毛协潮思绪万千:妻子前半生伺候儿女勤俭持家,无怨无悔为这个家贡献了一切,后半生只有自己才是妻子最强大的靠山,他必须好好照顾妻子,共同面对困难。于是,“八十岁学裹脚”,毛协潮用那双握惯了斧子、锯子的手,笨拙地拿起了锅盆碗筷,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男保姆”。

  从此,料理家务、照料妻子成了毛协潮每天的“规定动作”。老伴的手和脚不听使唤,吃饭时不能把饭送到嘴里,弄得桌上掉了许多饭菜,毛协潮就干脆自己一勺一勺地喂老伴,喂完之后,又帮老伴把脸擦洗干净。去年清明节,妻子的病情突然恶化,一下子成了植物人,8月16日不幸离开人世。从这以后的时光里,毛协潮总是空落落的,妻子给他留下的是无限的怀念。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这样,毛协潮犹如大寒尖山上的一棵普普通通的灌木,紧紧扎根在黄土地上,贪婪地呼吸着空气,不在乎风霜雨雪,以微薄的力量向大自然展现着自己的形象与理念。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