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资讯 正文

全国著名诗人义乌采风记

发布时间: 2016-05-03 10:45:42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应悦

  四月,是鸟语花香的季节,也是充满诗意的季节。4月27日至29日,参加“骆宾王诗歌奖”颁奖会的全国数十位著名诗人、学者、评论家走进义乌,进行为期三天的采风活动,看义乌山水,走义乌人家,作义乌诗篇。

  此次中国义乌“骆宾王诗歌奖”由中国作协《诗刊》社、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办,义乌市人民政府承办。在颁奖仪式后,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谢冕,《诗刊》社常务副主编、骆宾王诗歌奖组委会主任商震,《诗刊》社副主编李少君,著名评论家、南开大学教授罗振亚,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元胜、刘立云、车延高等二十余位来自全国的著名诗人、学者组成采风团,踏上了义乌与诗歌的结缘之旅。

  对何斯路街边小景颇有兴趣

  参观何斯路

  听何斯路村民讲述何斯路的故事

  雨后天晴,何斯路村的青山绿水、老屋泥房、古樟溪涧如同一幅幅田园山水画在采风团的成员面前铺展开来。踏着青石板一路向前,在灰瓦片片盖白墙的古建筑中漫步穿梭,遍布村中的小型公园和花坛内,一片片姹紫嫣红的花蕊沁人心脾,村中这种“一户一景”的独特布局风格让采风团成员移步易景间都能收获惊喜,尽享“花之盛宴”。

  参观缸窑村

  参观缸窑村的成品仓库

  在缸窑村合影留念

  在缸窑村,陶器各为他用,既可以是村间小路用的“砖”,也可以是老房子的泥墙上镶的缸,连村里的垃圾筒、路灯、路牌都是用陶土烧成。靠着踏实、勤恳而又过硬的制陶手艺,缸窑村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着沉得住气的底蕴。置身其中,采风团成员们细细体会着黄泥的匠心独运和匠人的精益求精,品鉴着缸窑村回味无穷的过去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聆听陈望道后人讲解陈望道的故事

  在陈望道故居合影留念

  从城西街道分水塘村的陈望道故居到赤岸镇神坛村的冯雪峰故居,采风团一行寻访前人的足迹,继承先烈的遗志,铺开历史的鲜红旗帜,感悟前辈们的道德理想,追忆那些离我们远去又永存的峥嵘岁月。从素有“千年古镇、百年商埠”之称的佛堂老街到被称为“中国网店第一村”的青岩刘村,采风团成员们感受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激发出灵感的火花和创作的热情。

  百年老树吸引诗人驻足

  在采风团成员的眼中,义乌不仅仅有着蓬勃发展的商贸经济,更有着如画的秀丽山水和广博的人文历史。每到一处,诗人们纷纷凝思、回味,酝酿作诗的灵感,采撷山水灵气,捕捉脉脉古意,深入了解义乌、感受义乌,用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全方位展示出义乌的风采与魅力。

  “山水里皆有文化,只要用心,就会发现一个诗意的义乌。”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充满诗意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来义乌,过去从电视和报纸上了解的义乌更多的是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来了之后发现,义乌是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饱含着人文底蕴。义乌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使之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展示出文化蓬勃的生命力。相信义乌的山水风光、人文历史和民风民俗都给诗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创作出有关义乌的优秀诗篇。”

  浙江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柯平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的兴起与繁荣,离不开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撑。义乌的很多乡村还保留着古已有之的原汁有味,确实让人惊喜,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可以看出义乌自古民风淳朴,重视教育,所以才能孕育出多位有建树的历史风云人物。此次来义乌采风,既是对历史的探寻,也有对当下的、现实的、诗意人生的探寻。通过此次活动,他相信诗人们会创作出无愧于当下,无愧于历史,无愧于这片青山绿水的优秀作品。

  同行其他诗人也表示将通过自己手中的笔,以艺术的眼光来审视义乌的美,以诗意的语言来表达义乌文化,精心创作出反映义乌社会发展特色亮点的佳作,让更多的人认识义乌、了解义乌,推动义乌文化走向全国。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朱宇婷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网络安全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义乌广阔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