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的诚信日签名活动现场(资料图)
2014年3月15日,“摇响拨浪鼓·同圆中国梦”和“我诚信,我吉祥”两项工程在国际商贸城正式启动,为义乌小商品的“中国梦”插上翅膀。(资料图)
经营户展示“中国梦”雨伞。(资料图)
市场内“我诚信,我吉祥”的标志尤为醒目。(资料图)
中国义乌网5月15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方星 梁方冰/文 龚献明 吴峰宇/摄)孔子在《论语》中说:“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诚信,大至关乎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发展与繁荣,小至关乎一个家庭、一个人的立世与立德。诚实守信、义利并举,是义乌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义乌市场历经风雨洗礼、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
义乌从“鸡毛换糖”开始,不断弘扬以诚信为根本的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守信践诺意识、强化诚信制度建设,强化诚信体系建设,以“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为引领,国际商贸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市场办得越来越繁荣,在全球开放中唱响义乌好声音,谱写诚信义乌建设新篇章。
加强制度设计,明确创建示范城市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都将“诚信义乌”建设列入义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早在2000年,我市就将信用监管作为新型的市场监管理念和方式进行积极尝试,将原本难以量化的“诚信”,通过对市场经营户各种行为的分解、评分、累积,把无形的信用转化为有形的数据。
2015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文,首批选取了11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创建城市,义乌市成为唯一入选的县级市,这标志着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5年12月,《义乌市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正式出台,这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具体体现。
《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创建的指导思想以及五大具体目标、七大重点任务、三大工作步骤和三大政策保障,规划了路线图、确立了时间表、布置了任务书,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的行动纲领。《工作方案》根据“信用浙江”建设的总体布局,结合“我诚信,我吉祥”工程要求,将全力建设接轨国际、体现义乌特色、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诚信政府、建立诚信市场、打造信用企业、培育守信市民,努力把义乌打造成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和先行区。
与此同时,我市制定了《义乌市社会法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管理办法》、《义乌市社会法人“黑名单”曝光实施细则》等制度,并编制了相关文件,形成了涵盖信息归集、查询、公示、使用及联合奖惩等一系列健全的信用管理制度。
目前,由义乌市信用办牵头,以打通部门信用“孤岛”为目标,建设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归集51个政府部门、90家金融机构的1071项信用数据,形成覆盖42万法人、208万自然人共计1470余万条记录的多维信用数据库。打造信用信息“一站式”窗口———信用义乌网,为社会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查询、行政处罚和许可“双公示”、“黑名单”曝光、贸易预警以及电商信用档案查询等服务。
突出“四大领域”,着力深化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推广应用
回顾义乌市场发展壮大的历程,诚信是立市之本,也是全市上下的不懈追求。我市抓住经营主体、商品准入、经营行为三个关键环节,先后制定多项制度,有效净化了小商品市场。2006年10月,义乌小商品城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予全国首个“守合同、重信用”市场荣誉称号;2008年2月,又被授予“全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示范市场”荣誉称号。2008年,义乌市场信用指数正式对外发布,开创了全国运用信用指数进行市场监测的先河。
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市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市场、电商、外贸、金融“四大领域”,坚持以用促建、点面结合,全面部署和推进诚信建设,全力争当市场诚信的积极先行者、争做市场诚信的坚定维护者、争当市场诚信的风向标———
一是市场领域信用建设持续深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市不断深化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以“义乌购”诚信交易保障体系为基础,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一整套市场诚信评价、激励、宣传、监管体系。2015年,“义乌购”在全国首发了“网上商户营业执照”,将网商的认证及监管纳入国家行政管理层面,开启了“网上营业执照”新时代。
二是电商领域信用建设取得突破。义乌不仅是市场大市,更是电商强市,针对电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市推出了“一袋金币”电商融资服务平台,实时采集网店经营数据,构建信用评价模型,实现电商企业信用变现。此外,我市还推出了电子商务行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并建立了电商企业信用档案,引导电子商务经营者诚信经营,优化网络经营环境。
三是外贸领域信用建设日臻成熟。我市搭建了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及经济案事件预警平台,建立了外贸公司、货代公司、供货商信用及评价信息数据库,并向社会公开展示;同时,预警平台对逃匿的失信外贸主体进行公示,向经营户提示外贸风险。截至目前,共有8400多家外贸公司及货代公司被纳入诚信监督,收到信用评价20多万条,挽回经济损失近2亿元。
四是金融领域信用建设创新拓展。为有效防控“两链风险”,我市启动了金融风险监测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实现企业体检、企业担保链条分析、区域金融风险监测等功能。此外,我市着力推进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基于信用大数据,构建金融信贷评价模型,为金融机构提供企业贷前优选和贷后动态监测等服务。
弘扬“义乌精神”,不断充实诚信文化内涵推进诚信文化建设
2016年1月9日,将载入义乌诚信发展的历史。义乌市将每年的1月9日设定为“诚信日”,寓意“一言九鼎”。关于这一事件,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文明网、光明网等各大媒体都予以重点报道、高度关注。舆论认为,它是义乌市把市场经济做成信用经济的新起点,不断充实了诚信文化内涵,弘扬了“义乌精神”,必将进一步推动诚信文化建设。
自古以来,义乌大地就富含诚信文化因子。2006年,对义乌城市精神用语进行再次征集和提炼时,90%以上的来电来信,力主在原表述语“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基础上增加“诚信包容”四个字,以深化信义内涵、弘扬诚信文化。依托义乌市场庞大的商业网络,传播和弘扬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以“诚信”为核心的商业文明走向世界。
为此,义乌构建多种载体平台,传播诚信文化。首先,学习诚信文化。通过“干部大讲堂”、干部教育网络学院、每周“夜学”,加强党员干部诚信教育;通过“商城大讲堂”、文明礼仪宣讲团,强化市民诚信宣教;通过“流动人口公益大讲堂”、“职工宣讲团”,加强外来人口诚信教育。特别是在市场上,对经营户加强诚信准入培训,考试合格之后,经营户才能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对违反诚信制度的市场经营户进行补课式培训,增强诚信意识。
其次,弘扬诚信文化。我市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构建“诚信义乌”读书月、“百城万店无假货”、“我诚信,我吉祥”万人签名、开展“诚信最美”等活动载体,组织诚信文艺创作,开展“诚信故事大家说”活动;结合家风家训活动,将诚实守信理念融入千家万户,唱响“诚信最美”的主旋律,逐渐把“诚信”这个名词从道德概念上升为地方品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种”进每个人心中,将义乌建成名副其实的“诚信之都”。
再者,特别是2014年3月以来,在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的指导下,义乌启动了“摇响拨浪鼓·同圆中国梦”工程,通过市场化传播手段,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元素植入小商品,依托义乌市场贸易流通渠道,把诚信理念传到五湖四海、送入千家万户。截至目前,主题商品销售累计超过5000万件,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并远销至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