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时,天色已晚,这会儿没客人来买馕,41岁的依明江·吾不力卡斯木抓紧时间趴在馕坑旁边的小桌上,一笔一画地在田字本上写起了汉字。
自从6年前从疏勒县来到浙江省义乌市鸡鸣山社区经商,依明江就因为汉语不好,做生意、租房、孩子上学等,没少遇到麻烦。“别人来问馕怎么样?我说不出来;我说的‘普通话’,他们也听不懂。”
依明江的烦心事不是个案。义乌市是世界知名小商品城,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新兴少数民族居住区。这里,有3000多名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经商、务工、生活、求学……他们大多已在义乌找到了人生位置,将义乌当作第二个家,成为“新义乌人”。但是,因为程度不同的语言障碍,有一些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不太便利。
为帮助新疆籍少数民族同胞更快更好地融入义乌,去年2月以来,在浙江省民宗委、金华市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义乌市民宗局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会同当地小有名气的“同悦社工”服务中心筹备开展少数民族普通话培训班,免费向少数民族同胞开放。
今年3月30日,第一期少数民族普通话培训班在鸡鸣山社区开班,来自全市各行业的43名维吾尔族群众免费参加培训,学制3个月。
“起初我们还担心没人来学,没想到,才两天这个班就爆满了!”冉晓丽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老师,也是义乌市“同悦社工”服务中心顾问,凭着曾在新疆大学任教多年的经验和双语优势,她主动承担了培训班教授汉语的工作。
“这个是什么字?”“音。”“对,音乐的音,注意念一声。”……
这是6月24日记者在鸡鸣山社区一间会议室看到的场景。16名在当地经商、务工的维吾尔族居民正跟着冉晓丽学习汉语,年龄大的41岁,小的才16岁。
“大家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虽然白天做生意已经很辛苦了,可一节大课近2个小时不休息,他们连出去倒水喝的时间都不愿意浪费。”冉晓丽说。
6月15日,义乌发布暴雨预警,30岁的艾山江·艾力骑着电动车,从5公里远的家赶到社区参加培训,到教室时已经全身湿透。
“我的汉语发音不太标准,给客户介绍产品时他们听不懂,闹了不少笑话,太影响生意了。”艾山江说,培训班马上要学《大学汉语》了,等学完后,他就准备报名参加汉语水平考试,检验一下自己的汉语水平。
有了“同悦社工”这个纽带,义乌市现在开始在全市推广少数民族汉语培训,很受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
此外,义乌市还开设了电子商务培训,设置“淘宝店铺装修美工”“网店推广与营销”“国际电子商务速卖营销工具使用”等十多项课程,并组织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参加法律培训,邀请义乌知名律师提供法律咨询。
目前,义乌市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已经初步形成由统战、民宗部门指导,以社区为平台,专业社工机构承办运行的机制,极大地促进了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在当地落得下脚、能发展。这些远道而来的“新义乌人”,也逐渐融入当地生活。
现在,依明江和员工每天要卖近2000个馕,可是再忙再累,他都会在下次上课时,交给老师一份工工整整的、带着“馕味儿”的作业。
“没有义乌,我的生意、生活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我很庆幸来到这里。”依明江说,“远离故乡,还能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要为义乌政府点赞!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汉语,成为真正的义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