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最能代表义乌的地标,不能不提到绣湖公园。绣湖与义乌的母亲河义乌江一样,在义乌人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义乌人的“第二母亲”。
城市与地域文化的象征
绣湖,又名绣川或绣川湖。旧县志载:“绣湖,县治西有湖,广数顷,群峰环列,云霞掩映,烂然若绣,湖因以名。”宋元间湖区曾构亭榭,植花木,游赏之地,凡二十四处。明清有驿楼晚照、烟寺晚钟、花岛红云、柳洲画舫、湖亭渔市、画桥系马、松梢落月、荷荡惊鸥八景。湖心的柳洲又有建于宋大观四年(1110)的大安寺塔和大安教寺。
古之绣湖,水域甚大。民国《义乌县志新志稿》记载:“绣湖发源于外公山,南少西流,过柳村市,折而南流,经石桥头村至杜宅村,渚而湖,又东南折而西南,至月岩西北入东阳江”。东岸有亭名“玩湖”,西岸有村名“湖塘西”,东南起自湖清门(原朱店街一带),西南至原义乌师范学校一带,东北至石桥头,西北至湖塘西,原粮食局、供销联社以北直至石桥头村统称湖塘畈,昔皆绣湖水面。
昔日的绣湖景色,曾令不少文人墨客为之痴狂,明代文学家王祎的《绣湖》诗云:“十里华川上,年来足胜游;雨花林下寺,风柳驿边楼;漠漠芙蓉浦,依依杜若洲;平生身外事,未许付浮鸥。”绣湖,历来是人们游览场所。元代学者,人称“青村先生”的金涓诗曰:“绣湖八月景堪题,士女扁舟尾尾齐;白水青山图画里,淡烟疏雨夕阳西;芙蓉濯濯斜临岸,杨柳依依密护堤;满眼波涛终古事,华川望断意都述”。更是淋漓尽致地赞美了绣湖婀娜多姿。古老绣湖之景观,几经沧桑,陵谷变迁,均已圯废,成为历史的缩影。
1999年,义乌市启动旧城改造暨绣湖广场工程,2002年,绣湖广场工程全面竣工。改造后的绣湖广场,是在绣湖原址上,以千年古塔为基,以再现旧时绣湖八景为主调而重建的。如今的绣湖公园虽小却精致优美,古代和现代的建筑对比鲜明、相映成趣,和谐并存。
十三口古井
成义乌商业源头
义乌商业,古来称盛,其源头,可从2000年稠城绣湖广场工程中发现的春秋时代的十三口古井(砖井、木架井)说起。市与井的关系,多部古籍都有提及。《史记正义》“卷十三”“平准书第八”写到:“古者未有市,若朝聚市汲,共汲水,便将货物井边买卖,故曰市井”;《风俗通》:“俗说市井者,言至市鬻卖,当先于井上洗濯,合物鲜洁,然后市,二十亩为井,今因井为市”;《白虎通》:“因市为井,俗说市井,谓至市者,先当于市上洗濯,其物香洁,及自到市,乃更整饰也”。
因此,在古代常把市和井联系起来,称市为“市井”,市井交易是商业的滥觞。绣湖边如此密集的水井的发现,表明义乌古代的商业发展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绣湖也成了义乌商业的发源地和义商的历史缩影。
大安寺塔守护沧桑之美
塔是一方风物的视角中心,也是一个时代、一座城市精神与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物。坐落在绣湖之畔的大安寺塔就是义乌的标志性建筑,据《义乌县志》记载,大安寺塔始建于宋大观四年,塔壁和塔体内也有大量“庚寅岁建”的砖铭,据此推知距今已有896年历史,是义乌境内现存最早砖木结构建筑。
2006年,围绕大安寺塔修复问题,义乌人展开了一次激烈的思想交锋。市政府向市民征求古塔修复意见,并将古塔修复设计方案图设于绣湖华川书舍问计于民。经过多方讨论,义乌市政府综合各方意见最后明智作出暂缓修复决定。留下大安寺塔,留住义乌特色,就是守护历史的沧桑之美。
据义乌文史资料记载,大安寺塔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义乌城里有个大湖,但不知何故,大湖经常发大水,湮没大片良田,常弄得十年九年无收。有一天,湖边来了个白发道人,认定湖水泛滥是因为湖底有水牛精在作怪。这个水牛精是牛魔王的幼子,自小横行霸道,爱惹是生非,被父亲赶出家门,安身在此。百姓们齐心协力,汇集所有的水车,不分昼夜轮流排水,一直排了81天,最终只剩湖底的水。道人动员大家:水牛精中午要打盹,必须在它醒来前排完湖水,然后将它烧死在湖底。百姓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很快排干了湖水,只见一个形状吓人的水牛精正盘着头、缩着脚,呼呼大睡。
众人用干柴盖住水牛精,倒上油点着火,烧了三天三夜,终于把水牛精烧成了灰。因为担心精灵不散,再出来兴风作浪,百姓们又填上泥土和石块,并造了一座宝塔镇魔。为了纪念道人功德,乡亲们在塔旁建起一座寺,称大安寺,并将塔命名为大安寺塔。从此,这里风调雨顺,风景如画似绣,故取名绣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