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山公园地处义乌市江东街道境内,其中三分之二为鸡鸣山山体面积。鸡鸣山是大盘山余脉分支之一,海拔123.6米,主峰突兀于田野之中,山坡平缓,濒临义乌江,与古朝阳门隔江相望。鸡鸣山历来都是骚客文人聚会之地,与之相关的诗词歌赋与民间故事数不胜数,蒲松林笔下所著的《画皮》故事原型或也源于此。
鸡鸣山不高也不险
却吸引历代墨客文人
鸡鸣山环境清幽,依山傍水。其中最高的一峰名曰“昔山”,传说是金鸡鸣啼之处。登山放眼,城区景色尽收眼底。东江曲折盘旋,婉若玉带,两岸茵茵绮丽;往南则隐约可见一峰独秀的钓鱼矶。难怪旧县志对此曾有“不越数武,(东江)数百里之奇观胜迹,皆在几席间”的赞誉。
鸡鸣山虽不险峻,却吸引着历朝历代的墨客文人。明代文学家王祎登临此山曾写下《登鸡鸣台述怀诗》:“早秋未徂暑,亭午忽疑阴。旅居坐局束,胜饯思登临。幸获陪众彦,驾言徙幽岑。出关仅百武,攀登无十寻。稍已聘遐目,遂兹舒郁襟。乾坤正纳纳,岁月何骎骎。斯文付重托,吾方惧难任。道在已逾困,命元天可谌。终应守素志,誓勿枉初心。浩欢真有激,微言聊自箴。”除此之外,清代刘元震也曾写《游鸡鸣山诗》赞美了鸡鸣山的秀景:“隔断尘喧事,寻幽每一过。峰围天觉小,径险石偏多。白日间麋鹿,清风老薜萝。欲移李子架,高卧万山窝。”刘元震是刘应龟的后代,博览群书,隐居在青岩山之石门,游了鸡鸣山后,被优美的山景所吸引,产生了“高卧万山窝”的思想,由此说明古代鸡鸣山的风景是非常秀丽的。
义乌民间也流传着众多有关鸡鸣山的故事。据说元末时,朱元璋兵败稠州,逃到了江边的小山上,后面元军紧追,朱元璋跑进了绝路,前面只有一个小山洞,一只大蜘蛛正在洞口织网,朱元璋破网而入躲在里面。大蜘蛛立刻就把破网补好,元军追到见蛛网完好,便到别处寻找了。朱元璋从大蜘蛛网中明白了东山再起的这个道理,于是重振旗鼓,终于建立了明朝。后欲赐名此山为“蛛明山”,因忌“蛛”与“朱”同音,遂改名为“鸡鸣山”。
鸡鸣山山名来历大有学问
虎皮井极有可能是画皮原型
关于鸡鸣山山名的来历,从古至今说法不一,根据历史记载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始于汉。据旧志记载“鸡鸣山:昔有金鸡鸣其上,群鸡皆鸣,故名。山高五十丈,前瞰县郭,傍临大溪。”金鸡是传说中的神鸡,居东方扶桑山上,率天下之鸡报晓。这个说法始于汉,“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鸣悉鸣,则潮水应之矣。”
第二种说法始于晋。据清代义乌志书记载:“鸡鸣山:去云黄而东,山曰‘鸡鸣’。《县志》称‘凉月高秋’,尝有金鸡鸣其上,或曰‘此二皇所遗丹,光形如金凤凰’。”“二皇所遗丹”中的“二皇”,据晋朝葛洪的《神仙传》记载,是指皇初平、皇初起两兄弟。他们是今天义乌赤岸人,“皇初平者,丹溪人也。”二皇在金华山上修道炼丹,在宋朝时,仍有丹灶、丹井等遗迹可寻,“遗丹:按《遗丹记》云:‘二皇君炼丹成道而上升,丹灶故基与井俱存。’”
第三种说法始于唐,是目前认同度最高的山名来历的说法。刘元震《游鸡鸣山记》曾记:“或曰昔山有金鸡鸣而群鸡皆鸣焉。或曰唐代崔智韬逐化虎之妇至此闻鸡鸣,故名焉。”崔智韬逐化虎之妇,即“虎皮井”故事,相传发生在唐代。
当时有一位名叫崔智韬的官员,因事莅临义乌,住在县衙东边的官驿。有一夜,天气晴朗,皓月当空,微风轻拂,庭院中竹影婆娑,花香袭人。崔被良辰美景所吸引,就在庭院漫步赏景,忽然间见一少女睡在一石凳上,身旁放着一张虎皮,于是崔悄悄走过去,轻手轻脚把虎皮拿来投入井中。少女醒来不见了虎皮,神色慌张,到处寻找,终未找到。崔见少女心事重重,便邀她到房中交谈。少女面容姣好,性情温柔,崔对其产生了爱慕之情,就将她带回了家。
结婚后,崔与该女生了三个孩子。过了几年,崔智韬携妻带子重返义乌,仍旧住在原官驿。旧地重游,触景生情,崔就对妻子讲述了当年虎皮投井的经过。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妻子虎心未泯,就请求丈夫把虎皮捞了上来。虽然过了多年,虎皮依然色彩斑斓。半夜,崔从梦中醒来,发现睡在身旁的妻子不在了,并听到咬嚼的声音,就披衣起床,点燃蜡烛,只见一只吊睛白额猛虎,正在咬嚼自己的三个孩子,不觉大惊失色,魄飞天外,连忙抽出佩剑,猛砍老虎。老虎窜出官驿,向东逃逸,崔随后追逐,追过东江浮桥,穿过田野,老虎躲入一座山的丛林之中。当崔智韬追虎到山麓时,附近村落群鸡啼鸣报晓,后人为了纪念这曲折离奇的故事,就把此山命名为鸡鸣山。
义乌市志办傅健研究乌伤历史多年,他曾在所著的《鸡鸣山》一文中写到,“虎皮井”故事从唐人薛用弱著的《集异记》中“崔韬”故事脱胎而来,情节曲折完整,描写形象生动,它和同书中“邬涛”的故事极有可能共同构成了清代蒲松龄名著《聊斋志异》中“画皮”故事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