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大寒尖下著“春秋” 义乌农民朱师志写出90万字两部小说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6-06-28 10:16:51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记者 方星梁 通讯员 姒英

  

  朱师志与他的小说及书稿。

  朱师志将文字写在备课笔记本上。

  朱师志书房

  “虽然它们是小说,书中许多事件却是真实的。当然这些事件,并非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我只是把一些事件移植、集中到某个小说人物中。”

  朱师志,今年77岁,看那双粗壮的手,根本不像握笔杆子的,而像个握锄头的。加上结实的身躯、略微黝黑的脸庞,谁也无法把他与写出90多万字两部小说的文人挂上钩。

  但是,朱师志确实写出了两部小说,而且出版了。它们就是《强农奇冤》与《绿叶,轻轻飘落》。

  《强农奇冤》与朱师志

  朱师志的《强农奇冤》成稿于1999年,2000年12月出版面世。对于这部43万字的小说,朱师志毫不隐瞒:“《强农奇冤》是以我自己为原型的。”它是泪和着血写成的。

  1959年夏天,朱师志考入义乌师范学校。这对于莱山村绝对是一个新闻:地处义乌、永康、武义、金华四县交界的偏远山村出秀才了。那一年,朱师志20岁,对未来充满向往,期望能够学业有成,为国家为家乡做点贡献。

  然而,谁能预料到,三年后,朱师志竟然被牵连到一宗大案中!它彻底改变了朱师志的命运。其实,命运被改变的,还有更多的人,朱师志不过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缩影罢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们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全国经济十分困难、生活十分艰苦。朱师志和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同学,慷慨激昂,讨论如何发展粮食生产的计划,建议“耕者有其田”。他们准备将建议书寄到中央,希望引起中央重视;同时,酝酿着组织一个“强农计划”,发展农业生产。

  临近毕业,同学们接受组织分配,各自走上了工作岗位。朱师志到杭畴当了一名老师,从事教学工作。其爱人傅冬琴则被分配到浦江县的一所小学当老师(当时,浦江县与义乌县同属一县)。

  谁知,风云突变。1966年,朱师志的一个同学被揭发成为所谓“同盟党”的发起人,曾经讨论过“强农计划”的朱师志自然受到牵连,成为“同盟党”成员。

  一时间,共350多名朱师志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被揪成所谓的“同盟党”成员。朱师志的爱人傅冬琴也因此牵连被开除工作。这个案件,成为义西南一带的“强农奇冤”,震惊八婺大地。

  经过多方申诉,1969年1月,朱师志获得平反;再经过4个月的审查,数百名群众也被释放。1971年,朱师志的爱人傅冬琴恢复工作。但,朱师志却没有能够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而是回到莱山村当了农民。后来,他成为一名民办教师,教书育人。

  案子虽然得到平反,但是,朱师志内心受到强烈刺激。他决心拿起笔,把这个案子写下来———为了警示后人!朱师志认为,唯有吐露出来,凝结成文字,让文字的流水,冲刷历史上曾经的丑恶,才不至于沉渣泛起,才能让善良激发出美丽的浪花。

  1982年,朱师志拟定了提纲,着手撰写以自己为原型的小说《强农奇冤》;18年后,《强农奇冤》正式出版。

  锲而不舍铸长篇

  谈起《绿叶,轻轻飘落》,朱师志坦率地说,“我几乎已经放弃这本小说的创作了。”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他写道:“曾几度辍笔。”因为,朱师志在撰写第一部小说《强农奇冤》时,手写成“痉挛”,握不住笔了。

  但是,朱师志仍然把这部小说完完整整写出来了!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凭着一份“以铜为鉴正衣冠,以人为鉴明得失,以史为鉴知兴替”的情怀。他说:“倘若人们茶余饭后笑谈古今中能给后来者些许启示,也就不枉数载提笔了。”

  为了撰写《强农奇冤》,朱师志可谓历尽艰辛。1982年,朱师志拟好提纲后,相濡以沫的爱人傅冬琴因为一次医疗事故,不幸离开人世。其时,朱师志才42岁。

  这时候,朱师志的三个儿女尚未长大成人。迫于生计,朱师志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到上虞一家服装企业跑供销,挣钱养育儿女。然而,对于《强农奇冤》,朱师志难以释怀。无论出差到哪儿,朱师志都带着他的《强农奇冤》提纲以及正在撰写的手稿。由于经济不宽裕,朱师志将自己的小说文稿,一个字一个字全部写在早年收集的空白备课笔记本上。

  朱师志说,从1969年平反到《强农奇冤》出版,自己心中最牵挂的就是书稿了。每次外出,他都会留心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准确把握时代背景。期间,朱师志还认真研读了一些经典小说,提高文学素养,并从中学习写作技巧。至动笔时,朱师志有关资料笔记就做了数十万字。

  1990年,儿女长大成人。夜深人静时,恰是朱师志挑灯夜战、奋笔疾书的时候。而每当灵感涌现之时,哪怕半夜三更,他都会猛然起床,记录下来,以便第二天写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章节。在写第二本小说《绿叶,轻轻飘落》的时候,同样是这样。不过,第二本小说写作时,多亏现在的妻子范兰仙的帮助。因为,写第一本小说把朱师志的右手写坏了,拿筷子都夹不了菜。

  《强农奇冤》,朱师志一共写了五稿。第一稿写成了,不满意,修改了一遍,重新抄录了一遍;第二稿,又修改抄录了一遍……到1998年6月,朱师志以惊人的毅力完成全书写作。全书共75万字,抄抄写写的文字超过300万字!他没有想到出版,只是到城里找了家复印店,将书稿复印三份,准备交给三个子女保留,自己则保留原稿。义乌市文联一位领导获悉后,鼓励其将《强农奇冤》出版,并提出修改意见。朱师志于是又修改抄录了一遍,将篇幅压缩至43万字。

  《强农奇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义乌市政府给予了1万元奖金,予以表彰。朱师志受到鼓舞,开始构思取名为《青山作证》的第二部小说。然而,写到8万字的时候,他实在受不了手指的痉挛。2004年,朱师志停笔了。但是,朱师志心有不甘,中途写写停停,写到2008年时,已经写成25万字。

  因为找资料,朱师志认识了义乌市志编辑部主编吴潮海。听了朱师志关于《青山作证》小说的故事梗概,吴潮海鼓励朱师志买台电脑请人帮助把书写出来。于是,朱师志买了一台手写板电脑,自己口述,妻子范兰仙书写,于2013年底完成了《青山作证》全部书稿。2014年,完成修改。2015年出版时,书名改为《绿叶,轻轻飘落》。

  是“文学梦”,更像是乡村“春秋史”

  两部小说的出版,与其说是朱师志在实现他的文学梦,不如说他在撰写当年特定背景下农村社会各种小人物的“春秋史”。一位不曾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读者,读了《绿叶,轻轻飘落》后在微信上说:“我含泪读完了……”然后,这位读者问朱师志:“是真的吗?”

  “你知道,小说是小说,事件往往可能是真实的。因此,许多人物是有原型的。”朱师志告诉那位读者,“我其实并没有想当作家。我只是太想反映那个时候的小人物的生活、命运和事件。”

  大寒尖,义乌第一高峰,莱山村就在大寒尖山下。据说,李白那首《半夜青溪闻笛》里说到的“寒山”,就是这里的“大寒尖”。诗曰:“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如果李白描写的地方,真是义乌的大寒尖,那么,谁能够想像得到,山脚下曾经上演过“肠断玉关声”的剧目。

  《强农奇冤》以朱师志自己为原型,叙述了“同盟党”历史事件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的故事。《绿叶,轻轻飘落》则把虚构的人物,放置在剿匪、土改、抗美援朝、整风反右、大跃进中……

  吴潮海为《绿叶,轻轻飘落》作的《序》中写道:“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真实记载历史,还历史本真是这部小说的最大亮点。”这部作品“家史与国史彼此缠结,个人命运与时代律动相互激荡”,“写出了小人物生存中的酸甜苦辣,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人生百味和社会众生相。”这些特点,不正体现着乡土气味浓郁的本乡本土的春秋史吗?

  世事沧桑,岁月流逝。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朱师志,留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依然是那些独特的生活片断,炽烈深沉的乡土之恋。心中似有激流涌动,感慨、悲壮、遗憾的情愫始终包围着、撞击着,心绪难以平静。虽然这两部小说,被誉为“震撼人心的地方史诗”,但是,这一切对朱师志来说,并不重要。

  翻开十五六年前《义乌日报》、《西湖》等报刊对他的报道,朱师志谈起了写小说的真实意图:“我把那一段历史的点点滴滴编成故事,就是想告诉大家,要以史为鉴,不再重演。”在《绿叶,轻轻飘落》后记中,朱师志写道:“我终于颤颤巍巍地拿起笔,把一些惊天动地的创举和一些平淡无奇的凡人琐事进行再现。”

  “再现,为的是不再重演。”朱师志的眼睛湿润了。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冯丽敏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