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6月29日讯(通讯员 龚琴娟)近日,义乌市教育局推出《义乌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以破除教师校际流动壁垒,使教师从“学校人”走向“系统人”。其中,以公开挂牌、摘牌形式推动农村教师流向城区学校是最大变革。
该《办法》从城区学校流向农村学校、城区学校间交流、农村学校流向城区学校、农村学校间交流等六个方面对教师流动进行了明确规定。
在“农村学校教师流向城区学校”一条中规定,凡符合文件规定条件的农村教师均可提出申请。经校际交流工作小组研究同意后,上报市教育局人事科。教育局对交流教师的年龄、学科、职称、专业水平等信息汇总后,向城区学校挂牌。城区学校根据进人计划和挂牌教师信息进行综合研判,由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小组集体确定教师摘牌顺序。教育局将综合学校师资、进人计划等因素,确定城区学校摘牌顺序,由综合实力相对薄弱的城区学校先选。《办法》还规定各学段骨干教师占比位列全市前三的学校,原则上不再聘用市内参加交流的其他学校的骨干教师。
近年来,义乌教育均衡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硬件措施的不断改善、特岗津贴的落实发放、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教师有了跟城区教师一样的发展平台,不思进城的现象日渐普遍。据于此,市教育局推出了更广泛、更规范的教师交流办法,激活教师队伍“有序地流动起来”。
为加强教师交流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公正、透明,教育局要求各校成立由党政工及校监会主任、学科教研组长等组成的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小组。教师的流入和流出,都由教师交流工作小组集体研究决定,并落实痕迹管理。为确保教师队伍的基本稳定,各校参与流动教师的总量也有相应规定。
此外,从2016年暑期开始,往年招聘的往届毕业生农村学校服务年限也予以取消。城区学校间、农村学校间的流动均以现场双选会的形式进行。
该《办法》引发的系列教师交流改革,只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科学合理的交流机制,统筹教师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造清廉校园,推进“阳光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