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776年到今天,奥运会有着长达2792年的历史,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滋养了一代代人;从1896年到今天,现代夏季奥运会已举办了31届,它在时代变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影响了世界格局。从1984年到今天,中国大陆运动员九度出征夏季奥运会,每个中国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奥运记忆。当我们谈论奥运时,我们在谈些什么?解读奥运会,就是解读我们自己。
里约奥运会正在举行,截至8月10日,中国军团暂居奖牌榜前三。就中国而言,此次奥运会的一个突出变化,并不表现在赛场上,而是在赛场之外——人们开始以一种平常心来观看奥运和评价金牌的得失。
中国人对奥运金牌的重视超乎寻常。在过去的多届奥运会上,舆论对国人的金牌情结多有争议。上届伦敦奥运会,舆论场就掀起了一场金牌情结及其背后的举国体制之辩。金牌情结不仅表现在每个项目都要力争获得金牌,金牌总数要多,也表现要在奥运开赛首日要获得“首金”。
但本次奥运会,中国军团在比赛第一天的几个优势夺金项目上意外失利,没有斩获“首金”。若是放在过去,免不了会影响士气,可这次国内观众似乎并不在意首金的“迟到”。从社交媒体的反应来看,大多数人是平静和克制的。这表明观众开始成熟起来。
对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史而在近代落后、急于赶超的民族来说,国民的金牌情结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因为金牌代表了在竞技体育上,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所以,金牌不仅仅是运动员个人能力的证明,它更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和象征。
想想当年女排的“三连冠”、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的“七连胜”所带来的盛况,金牌对民族精神的强化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在一个经济、文化和体育落后的国家,要取得更多的金牌,就必须采取举国体制。故从历史来看,金牌战略和举国体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今天我们在反思金牌情结时,必须看到这一点,不能一味否定。
尽管如此,历史的合理性不等于现实的合理性。在今天中国已重返世界强国地位,竞技体育一路高歌猛进的情况下,就无需用金牌来证明自己优秀和强大了。此时,人们更关注个体的权利,更强调回归体育的本身。
体育比赛是一种增强体魄和健康的游戏。在古希腊时期,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其说是一场竞技体育比赛,不如说是一场以竞技体育形式出现的宗教仪式。但自竞技体育尤其是奥运会被赋予了观赏性以外的内容,体育的性质也就开始改变,它不再是一种具有愉悦性的游戏,而变成了强调输赢胜负的比赛。
从这一届的奥运会来看,我们正在努力回归体育的本质,运动员也在更充分地享受比赛,金牌已不再是参赛的唯一目标。淡化金牌,不仅将解放运动员和教练,也将解放国家,从而真正实现金牌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