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展会上,老外也喜欢中国民间编织
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物欲横流、信息快速更替的社会,编织,这类慢工细活越来越少见。然而,在金华各地的街头,偶尔会遇见民间艺人摆摊编织,他们给棕榈叶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蚱蜢、螳螂、蜻蜓、青蛙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让人爱不释手。
永康的陈师傅,学习编织多年,目前在义乌一家企业上班,利用休息日在街头摆个小摊,制作一些小动物,陈师傅说,他取材于新鲜、较嫩的棕榈树叶,运用各种编织方法,编成各种小动物供路人选购。
与陈师傅不一样,在义乌会展中心,戴松林的草编工艺展品,花、鸟、鱼、虫等,令人惊叹。他来自衢州常山,是戴氏棕编省非遗传承代表人。戴松林介绍,传统的棕编都是以棕榈叶为原料。新鲜的棕榈叶颜色鲜嫩且有弹性,制作出来的东西很漂亮。但是,放置几天之后,棕榈叶就会因脱水而枯黄、萎缩,编织作品就会干枯变形,碰上天气不好还会发霉变质,不容易保存,现在增加了用干棕榈叶编织,清漆涂刷工艺,使作品能长期保存。
戴师傅发现塑料彩带色彩丰富且颜色鲜艳,形状和厚度也跟棕榈叶差不多。经过多次试验,他用塑料彩带完成了一批作品。一根根普通的塑料彩带,在他的指间翻飞,一二十分钟后,便成了一只蜘蛛,或是知了、蝴蝶、蚂蚱、蛇,甚至小鸟。无论哪一种,都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为了提高编织技艺,他不断探索,增加了许多前人没有的技法和品种,现能编的品种多达50余种。同时,他还编织了一些故事性的作品,深受大家的喜爱,也成为书房、案头摆设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