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渐转凉,义乌市的糖厂纷纷开始榨糖了。空气里又飘起了香甜的味道。义乌红糖的历史悠久,但比红糖历史更悠久的是义乌糖梗种植的历史。毕竟现有了糖梗才能榨出香甜的红糖。作为蠢蠢欲动的吃货,会吃红糖也要能说点儿咱义乌红糖的历史,所以在这个香甜的时节,不妨先了解了解义乌红糖的历史吧。
野糖梗遇上糖蔗
讨回来的种植技术
众所周知,要榨红糖首先得种糖梗,好的糖梗才能榨出好的红糖。义乌糖梗的种植历史由来已久,最早种植糖梗的大概要追溯到清代的贾维承了。
据义乌《洋川贾氏燕里村谱》记载,佛堂镇北的燕里村始建于1442年。燕里村前是义乌北江与南江汇合形成的一大片十年九涝的黄沙滩,村后是随山坡自高而下的一大片十年九旱的红泥山坡地。500多年来,世世代代的燕里村民,就在如此贫瘠的土地上扒土刨食。穷则思变,贫瘠的土地培养了燕里村村民“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早在清顺治年间,第五代传人贾维承(1604~1670)就从福建引进糖蔗种植技术,在这黄沙、红泥的土地上制成了义乌红糖。贾维承认识糖蔗,也是通过集市中的商业活动。当时贾维承是燕里村有名的孝子,并学有一手好木匠活,对农事也颇有研究。父亲病重时,他口尝苦药后,倍觉甜味的珍贵。因此每年春天等江边野糖梗的返青抽头,他总要去拔几根野糖梗,嚼一嚼甜味。有一次,贾维承到洋滩(据村民解释,大约是徐村附近)市里去修水车,因为手艺精湛,引得很多人围观。休息时,他拿出了野糖梗啃,一名外地客商觉得好奇,便问他拿了野糖梗尝尝,并告诉贾维承,这个糖梗没什么味道,自己家乡的糖蔗要比这甜几百倍。
因为方言不同,两人指手画脚比画了半天,贾维承才弄明白外地客商是闽越人,是来市场买花生、芝麻的。闽越客商告诉他,自己家乡的糖蔗可以制成四季都能存放的食糖,贾维承听了,决心要把这种糖蔗引回家。几经波折,贾维承最终将糖蔗放在镂空的雨伞中,并用萝卜制作成榨糖机器的原形,带回了家乡,并在燕里村开始了红糖之业。
据村民说,以前糖蔗很细,但一根糖蔗插在地里,来年可以长出七八根糖蔗,味道非常甜。现在技术改变了,糖梗也更加粗壮。
糖蔗品种丰富
慢慢演变成就香甜
自从有了糖梗有了红糖,义乌人的甜蜜事业就没停下脚步,而糖梗的种植范围也随着时代和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近代糖梗的品种也在不断更新。
上世纪五十年代,糖梗的主要是土种,属竹蔗,形状如现在的指头粗2cm直径,皮灰青色,长不过二米,肉段很短,远看十分像芦苇。竹蔗茎细早熟耐寒,但产量低。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义乌糖梗引进了印度品种,俗语叫印度种,淘汰了土种。印度种皮暗红带灰色,水分比土种多,杆粗可达3cm,抗风弱易倒伏,糖分高可产量不高。六十年代末期还引进了霸王种,早熟高产高糖,遇风易折不耐贮。
上世纪七十年代,义乌农业局引进了四川农业研究生研究的品种“川十”,它是中熟品种,粗可达3~4厘米,杆高可达3米以上。“川十”大力发展了义乌农业经济。期间,义乌有关部门引进早熟的321品种,皮硬叶像锯齿,引进321时期,纯属为了义乌糖厂的提早榨糖和糖期饱和生产,产量也不很高,不过321成熟早,缓和了一季收糖梗的均匀时间。这品种糖农批糖梗叶很辛苦,必须全身保护。
上世纪八十年代,义乌农业局引进了几种早熟型的如76567,产量很高,亩产可达8吨;还有贵9,皮松、肉香、成熟的贵9批了皮,吃糖梗时候,带有蜂蜜香味。此外,1975年从江西引进“赣蔗一号”从此带进了给义乌糖蔗生产带来严重影响的甘蔗钻心虫二点螟。此虫过去义乌没有。
目前义乌的糖蔗以上世纪六十年代引入的粤糖54/474为主。当时义西一带义乌农户选择这种品种的原因也很简单,义乌糖厂收购要运费送,且价格不合理,自己送路程太远,所以部分农户还是种植一批产量高迟熟的粤糖,到冬至前后大队里的榨糖机开工,自己榨糖做红糖,自产自销。
如今像西楼村周边分布着郁郁葱葱的甘蔗林,俗称为“糖蔗”的青皮甘蔗,咬起来很硬,但是非常甜。这种糖蔗糖分很高,平时在街上能买到的普通甘蔗榨的含糖度不到19,而在义亭地区种的糖蔗含糖度可以达到22以上。粤糖皮薄、肉多粗、长节,直径可达6厘米,重每根在3~6公斤,水份极多。叶黄时成熟,达到最高糖分储蓄,每50公斤糖蔗可生产6~7公斤红糖。
糖蔗的口感与种植的土壤也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地形地势不同,义乌种糖蔗的土壤主要有三种:一是红泥土,二是白泥土,三是黄沙土。因此,种出来的红糖也有三种味道:红泥土的红糖其色深红,糖粒较粗,遗憾的是其味带咸,不宜储藏;白泥土的红糖呈金黄色,颜色非常好看,粒细,遗憾的是味道有点酸,和红泥土的一样,储存期也不会超过一年;最好的是黄沙土的红糖,堆在桌上会塌,放在口中会化,其味既香又甜,储存三年不烂。
迟熟的粤糖一直可以采收到冬至前后,熬糖车间日夜不息,嫩黄而略带青色的义乌红糖就此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