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11月21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卢丽珍)日前,香溪支流东红村段清淤工程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反铲式挖机捞起一斗一斗的淤泥。城西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辖区的香溪支流东红村段近20年未进行清淤作业,河道内出现了一定的淤积。这次大规模的清淤不但工程量大,而且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也很大。”
清淤工程“多点开花”
铜溪、香溪都是义乌江的一级支流,承担着防洪排涝、灌溉、生态保护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多年来,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河道处于缓慢淤积状态,局部河段淤积十分严重。
“河道污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产生的问题;另一类是人为原因滋生的问题。前一类问题主要包括河道河床淤积、河道变窄、河道改道等。”城西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铜溪、香溪存在的问题是二者皆有,清理河底淤泥是治河一大举措。之所以说工程量很大,除了对铜溪、香溪及支流河道清淤外,今年城西街道还同时展开了对门口塘清淤以及站前大道西俞段桥洞清淤、雪峰西路新双溪段桥洞清淤、西海大道流村段桥洞清淤等,清淤工程可以说在城西是“多点开花”。
清淤15万立方米,堆起来像“一座小山”
清淤工程有两大难题:一是淤泥处理难;二是季节问题。在治理工作中,有些河道或河底,用挖掘机等机械对河道淤积和露出水面的石块可以进行清除,有些河段则不可以,对无法使用机械的河段,只有人工清淤,这给整个工程的工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我们4月22日对一座桥洞开始清淤到11月3日才完成清淤工作。”谈到清淤难度,现场施工的工作人员无奈地说,光看时间就长达几个月。为什么这么久?主要是过程折磨人,一下雨刚清出的淤泥又被冲入河道;天气晴了,农户需要灌溉,又不让开闸放水。据了解,这些桥洞最深处离顶部有5米,淤积深度达3米多。最忙碌时,需要三台小挖机、一台大挖机和两台抽水机同时作业,再用吊机将淤泥吊上岸去,劳作强度非同一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据悉,城西街道自2月份启动清淤工程以来,目前已完成清淤量15万立方米,提前超额完成一年清淤量13万立方米的年度预定任务。那么,15万立方米的清淤量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把这些淤泥堆全部放在一个足球场上,可以堆成一座将近25米高的“小山”。
细心的村民可能注意到了,不知不觉间,铜溪、香溪及支流河道的水变清了,河道变宽了。
再造一条条“生态河”、“景观河”
城西街道目前正着手把这些淤泥清运出去,同时计划把清出的淤泥晾晒后当肥料使用,或者将淤泥直接用于绿化。在此基础上,对河道及支流沿岸保洁工作局部“再手术”、整体“再加强”,沿河绿化,查缺补漏,强化管养,提升品质,以期通过对支流沟渠的综合治理,减轻对主要河流、水源河流的污染负荷,从而推动这些不起眼的支流沟渠完成华丽蜕变,“旧貌换新颜”,改造成为一条条“生态河”、“景观河”。
要想变,必须干。如今在城西街道,无论是主要河流还是支流沟渠,在综合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下,一条条污水河、臭水河悄然改变了模样。河道变深了、河床变宽了,河水变清了,群众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达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环境在改变,城市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