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图评天下 正文

讲述中国故事不是自娱自乐

发布时间: 2016-12-15 16:00:14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沈杰群

  在视听语言、叙事手法、生产流程上巧妙接通外国电影特色,寻找与海外市场的结合点,不失为一种良策。

  长城外,急促奔腾的马蹄扬起阵阵黄沙。浓雾弥漫,远山和烽火台幻化为黑色,景致隽永如山水画,却暗藏杀机……战争一触即发,守城将士们身披重甲,火药弹、铁斧、长戟、弓箭、盾牌等武器严阵以待;怪兽“饕餮”突袭,将军战死,祭奠的孔明灯冉冉升空,蜿蜒灯河引入长夜,秦腔幽幽响起……

  这是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长城》中的场景,以古老的“传说”为背景设定,电影讲述了宋朝的精英守城部队为了保卫人类,历经艰险,在举世闻名的长城上和怪兽“饕餮”生死血战。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大魔王“饕餮”就是从《山海经》里“抓”来的神兽。《神异经·西荒经》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乍一听,似乎只是个“我在长城打怪兽”故事,或者中国版的《神奇动物在哪里》。而当你真正观影时,又发现打怪不光有中国风,其视觉冲击力直追《僵尸世界大战》《独立日》等好莱坞作品。

  显然,这是一个用本土风味打底,内核借鉴好莱坞的中国故事。那么,在大银幕上,怎样的中国故事才能赢得本土市场,且实现对外传播?

  向中国传统文化的IP索取灵感和资源,自然是创作者们的惯常思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皇族故事、名人轶事,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都提供了讲述中国故事的素材;古人的发明创造、文化艺术,又为电影提供了动人的视听语言手段。

  早先,电影创作者把诸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如实演绎或者虚构升华,一一搬上大银幕时,我们自己的观众的确能够迅速产生认同感,并获得某种视听满足感。每个场景、每个人物设定都为国人熟悉,我们懂得并接受其传递的精神内涵:追求诗意的审美,尊崇儒家文化,社会约束人际关系的道德义理,等等。

  讲好中国故事,赢得本土观众的认同感是重要的方面。此前,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的成功,说明在本土观众无论是对烂熟于心的“四大名著”,还是稍微陌生的《庄子·逍遥游》《山海经》《搜神记》等,都表现出同样包容。电影创作者应当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IP的开掘力度,寻觅被人们忽视的好故事。

  然而,另一方面,怎样兼具对外传播的能力也是值得反思的。当本土创作者完成IP开采,遵循一贯制作手法营销中国故事,这样的电影作品只能说是一座合格的古代文化博物馆,不过是按部就班排列着经典人物设定、四大发明、长衣素袂、万顷宫阙等。若满足于以传统文化符号为叙事核心,电影能够打动的人群只有中国观众,而对外国观众并无太强感染力。纵然古典传统美学能勾起西方世界的兴趣,但知识背景的差异、价值观的疏离,终究使得西方观众对以往“中国故事”的欣赏度仅仅停留于一部“中国旅游宣传片”。

  在视听语言、叙事手法、生产流程上巧妙接通外国电影特色,寻找与海外市场的结合点,不失为一种良策。比如和好莱坞团队合作制作,按照成熟的文化工业包装路线开启宣传营销,打开国外受众的传播渠道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常江曾撰文指出:“‘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应当注意调整话语体系,避免全知性地‘皮下注射’国外受众,而应赋予他们更多的阐释空间。”给予国外观众理解中国文化概念的渠道,是电影创作者值得注意的。

  另外,能够获得全世界欢迎的电影一定不是本国人民的自娱自乐,而具有人类的共同价值,与外界无障碍交流,引起不同民族、地域人民的共情。张艺谋就希望在《长城》里讲一个“中国英雄打怪兽”的故事,不是盲目地打斗,不能仅表现不怕死的牺牲,而是要有方法、有策略。影片中无影禁军与“饕餮”的对抗,也从人与人之间的战争跳脱出,进行了一场拯救人类的保卫战。这其实与一些好莱坞大片不无契合之处。

  好的中国故事,源自本土而为外界所认同。创作者应当打开自己,与世界对话。

编辑: 何冬圆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